
网络“秒杀贪官”的思考
宋显仁
无论是拍“苍蝇”,还是打“老虎”,网络的巨大作用已经被人们认可。比如,从到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天价表”,到陕西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在事故现场微笑,再到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视频曝光等,已有不少官员因被网络曝光而最终落马,网络反腐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网络抓贪官好象已屡试不爽。而之前,普通老百姓和这些官员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偶然才会在当地报刊电视上见到其在会上正襟危坐,有时还知道其在台上作着反腐报告,但其庐山真面目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得知。如今有了网络,个别官员的所作所为,通过知情网友的信息上传,人们很快便可以借助各种蛛丝马迹,组合成某个官员较完整、较生动的大致剪影,其究竟有无劣迹,常会一目了然,无从隐遁。
人们之所以为网络“秒杀贪官”喝彩,无非是因为网络能够吸引眼球,形成舆论压力,迫使有关部门作出快速回应。的确,一些长期得不到处理的问题一经网络曝光,往往很快就有了“动静”。而相比传统的信访举报,网络举报的效果无疑迅速了许多。比如上面说到的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又如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也说明了相关部门对网络举报线索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
当今新媒体兴起并发展迅速,使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置身于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评说之中。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就使舆论监督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政府公职人员掌握着公权力,网络让他们的言行随时暴露在公众目光的聚焦之下,让他们置身于无处不在的舆论监督中,这对于政府公共职能的健康运行无疑是好事。当然,会有人害怕网络的,反感网上的评说和监督,有的是怕乱,有的是反感网上的造谣和非理性,这方面网友应自觉。有的纯粹是怕受到监督,我觉得,做为政府公职人员,如果你不曾腐败,怎么会怕监督呢。另外,我觉得,公职人员就应该认真倾听这些来自各界网友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要以开放的视野去对待和推进网络民主,要适应网络发展新要求,通过网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听取意见,改进工作作风,真正地为民办事。
网络“秒杀贪官”,舆情汹涌,也值得人们思考,这也不是坏事。如果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如果各种信息公开透明,如果公众能有效地参与、表达和监督政府公职人员,如果现实社会变得更清明,贪污腐败、欺凌弱小的不公正现象在收敛、减少,甚至杜绝了,那么网络上的反腐也许就没有那么让人“感动”和“欢呼”了。而从目前来看,恰恰是网民积极参与了网上监督,使一些贪官受到了应有的惩处,另一方面也督促了领导干部敏言慎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好事。而对于公权力机关来说,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尊重民意表达,并更好地汲纳和整合民间智慧来推进反腐败向纵深发展,这也许值得思考。仅就反腐败而言,网上曝光加上严格的法治,显然更有利于把权力关进笼子,更有利于廉洁社会的形成。这正是公众所盼望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