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小辈,结婚生了孩子了但是还跟小孩子一样的,没法为家庭负起责任来,甚至连吃饭、打扫、抽烟、出门走亲戚都是要靠父母来对付,孩子也就是让父母带,而他的态度也是非常坚决反对与父母分开过,而父母呢也狠不下心来做强制分家单过的事情,那么日子就只好凑合着过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哥哥们结婚了就得单立门户,油盐米面酱醋茶自备一套,一付另外开张的架式,在我一个小孩的心里就很舍不得,感觉好象一下子就不是很紧密的一家人了似的,还特别希望他们老回家来吃饭。可是似乎妈妈和爸爸的心思就不一样,他们分家的规定执行得非常不折不扣,结婚七天之后就要求他们不要过来吃饭了,父母的关心的是他们自己小两口吃饭还适应不,不合适就过去他们的小家指导下,但是却很少说“不行就回来吃”那样的话。直到半年左右之后,就看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了,心理上我也适应了他们的单独生活,然后到过年我们就可以专门到他们家吃一顿请父母的饭,还能吃他们孝敬父母的年礼,这就表明他们独立了,真正的是一个门户了。在我们家的规矩里面,独立门户的子女就要承担父母的奉养的责任。我看着自己的哥哥姐姐就是一个一个地这样独立出去了。
独立门户或者称为分家,是一个家庭衍化的一种社会机制,也是在这样的独立门户中,两个年轻人知道自己要承担起来对于一个家庭的完整责任。我发现到了独生一代,很多家庭很自然地就不使用这一机制了,可能也是因为就一个孩子大家与小家在某种程度上合为一体了,而很自然的孩子也自然地拒绝分家,因为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减少很多自己的压力,但是回头看,很多的年轻人即使结婚好几年了,其实对待家庭与家人的心理行为做派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倒是不少青年人,因为出外就业、学习的缘故,索性就在外地安家落户,客观上也就与父母分开生活,这样自理能力反而强了。亲子断乳的事情,其实双方都会有很强的不适应性,很多时候两边都很不情愿,我看小时候我的姐姐嫂嫂给小孩断奶那真的是很不容易,很多时候甚至还故意用辣椒擦乳头,以让孩子绝了吃奶的念头,分家很显然的是一种我们文化里琢磨出来的社会断乳机制,它看起来有点残酷,却是一种很重要的成长促进方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对于孩子远行、读书、尝试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和生活中的种种选择,给意见而不替代决策,在很多时候甚至强迫孩子自己作出决策,并逐渐地增加孩子自己需要独立决策的事项,甚至有的时候故意地拒绝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那是对于孩子真正的爱呢。
昨日场景:今天在船上看海、泡温泉、看牒、看书。已看好了《读库》三册、《声音与愤怒》、《懒惰》、《人类的天性》、《加勒比海各国》,正读《当经济学遇到生物学和心理学》、《跌荡一百年》。本人新书《洞察——迈向复苏的新商情》、《调教——独生世代的新亲子之道》已陆续与广大读者见面,敬请博友们关注。
今日小诗:
动静
游轮在游,
海风在吹,
只有我和星儿不动。
因为我们都是岩石,
只不过我这会儿坐在船头,
星儿则悬在太空。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瓜酿汤圆(甜点)
选熟甜西瓜瓤四片,按一比一和矿泉水榨汁,冰镇,分出四碗。有陷(可为豆沙或者芝麻)汤圆十六只,在热水中入煮,水沸后凉水抑沸,如是者四到五次,至汤圆完全浮起水面。捞入凉水中稍息,食用前放入西瓜汁碗中,每碗四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