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第二届青年设计师建筑设计大赛已经告一段落,今年的主题是:80平米,年青人的可能性建筑。这个题目是在国家的九十平米政策出来以前就决定了的,也不能不说万科的决策者有相当的预见性。大约有三百余参赛作品,评委们从中需要选出19个获奖的作品。9个评委中除我一个作为市场专家外,其他均是相当资深的设计专家,虽然我算少数派,但毕竟主办者还是有这个视野了,而且很重要的是与这些经常处在实务中的设计师沟通中发现共识还是相当的多。
这些作品中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也许能够反映出这些青年设计师(其中80%是青年学生):一是在多个作品设计中强调了社交空间的重要性,从而在有限建筑面积中对于共享空间与使空间显得比较宽大上多所着力;二是在有限空间利用中利用多种压缩技术减少家具与各类常设性功能空间的存在;三是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引入较多新技术,并创建更多创意性空间;四是空间设计更具有柔性与娱乐特点,色彩技术也较多被运用。把有限空间无论在内部微观世界与外部中观空间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并不容易,这些设计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某一个方面有一些突出的表现,而整体来说还相当稚嫩。
据我的观察,万科在两个方面的作为值得同行学习:一是充分研究深度细分的目标消费群体生活方式变迁及其对于住房需求的新概念,并以此作为新住宅与社区设计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了到卖房才开始考虑消费者的下半身营销模式,而进入到基于消费者需求概念加以设计的从头营销;二是突破传统设计思路,把市场取向与开放式设计理念带到设计师群体中,从而推动青年设计师群体开始更有需求取向的理念。在这两个方面,万科的行动均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
万科能意识到消费者的住房不只是一个住房问题,而是一个展开其生活方式的平台,而且这一平台本身的样式也受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万科还意识到,设计师的专业能力既是他的一个专长,同时也是妨碍他真正尊重消费者需要的一个专业心理障碍。这一点虽然在其他很多营销发达的行业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明认识,但在房地产行业这样的认识就已经相当前卫与有先导价值了。毕竟,有这样做法的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往往是最贴近我们普通的房子需求者的。
本日场景:今天拍了《蓝色牛奶在哪里》、《节庆如何生意》两集风暴节目。周六早回到北京。周日休博一日。
本日小诗
秋晓
我见过麻雀的喋噪,
我也见识过狂燥的知了,
秋老虎的肆虐,
从不能改变,
秋阳斜照,
那飘娑凛凛的逍遥。
本周推荐袁氏小菜:通灵翠玉
选五个鸡蛋的蛋白在大碗中调匀,加水至碗二分之一处续调,再放入食盐酌量。接着入碗中嫩豆腐一块,保持原形。放入蒸笼中蒸十到十二分钟出锅,碗面酌放熟干菜、嫩榨菜和碎香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