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学会把塞车当家常便饭
现在每天的塞车比每天的吃喝拉撒还要经常,所以塞车也成了别人约会不能准时和自己不能准时赴约的很好的借口。这几天华普汽车与零点合作的“中国城市畅行指数”终于出笼,根据各地开车人的报告汇总的情况,这最畅行的城市是:沈阳、长沙、合肥、郑州、杭州,最不畅的城市是:昆明、石家庄、重庆、深圳、南宁。上海处在中流,北京和广州就离最不畅也不远了。难怪北京市奥运零八办想出来奥运期间车行单双号,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现在最不畅的城市要么是最中心的城市要么就是偏远一些的城市,前者是因为车辆保有太多,后者往往是道路状况多。就眼下的情况来说,私家的车一定是越来越多,道路虽然建的也不少但是相对而言道路规划与管理水平上升的慢(道路的天桥与地下道建设不够、标志不清导致大量无效交通、缺乏对于搭车的政策鼓励、公共交通的包装与营销水平落后、出租车的叫车服务落后导致大量空驶揽客占用路面),所以在看得见的未来,我们的路一定是越来越塞。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不能改变事实那就爱改变自己。网络上好象见过那么一句话,,“生活就象强奸,居然躲不过,就权且当享受来对待”。这句话中的“生活”改为“塞车”,也许我们的心理状态就能调整的好一点。
现在中国的城市市民上下班的平均时速就是25公里,需要花费大约25分钟,大家说要再有多6分钟的时间就要超过承受的极限了。不过已经有一些城市的乘公交车的居民说已经超过了承受的极限,这些城市是成都、南京、济南、长春、太原和呼和浩特,而象上海、福州、太原和呼和浩特的开车的人也觉得上下班时候的塞车状况已经超出了自己承受的极限了。在塞车的情况下,上海开车的表现得出最老实,北京人鸣笛、超车,而广州与深圳的司机绕行、抢道、超车之举更为多样。对于7成以上的人来说依然对于塞车感到焦灼与恼怒,而真正已经感到麻木的人还是非常的少,有大约三成左右的人开始对于城市产生厌恶感。看来至少在现在,大家还没有把塞车当成一个寻常的事物对待。当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塞车变成人们对于城市当局的一项批评理由,也变成了人们在选择工作单位与居住地点时候的一项考虑。塞车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城市郊区化的一个动力。
我开始骑自行车,发觉自行车比较不会被塞,这个时候看别人被塞有点小小的庆幸。毕竟我和华普的徐总不同,我不是造车公司的老板,所以我不需要去面对那么多把塞车归咎于车辆过多的批评,还要老想着把更多的车买出去。但在其他公司的老总最多能想到研究自己车辆用户满意度的时候,华普能够对明显主要是公益性的城市畅行指数进行研究,这还是让我不能不把它小小地表扬一下。
本日场景:今天连拍《夫妻事业档》、《美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的成长烦恼》两期风暴节目。精神还不错。今天和节目组同事看电影《夜宴》。
本日小诗
忍待
阅读路人的走过,
坐看时间的无聊踱步。
原来一个思念,
可以飘到另一个大陆。
那么这一个人的心浪,
是否也会冲击到,
那个人的堤埔?
坐看时间的无聊踱步。
原来一个思念,
可以飘到另一个大陆。
那么这一个人的心浪,
是否也会冲击到,
那个人的堤埔?
本周推荐袁氏小菜:干菜豆腐
前一篇:旅行:长假回来换个人
后一篇:创业八大乐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