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婆滩一走
(2022-05-23 20:10:24)
黄婆滩一走
从岩泉甄完故里返回镜岭镇,中饭后,稍事休息,与天姥诗社行走百村组老师,徒步穿过马路,去黄婆滩古村一走。
入内,沿村中大路行,至村前关帝庙,见门口广场,建筑气势颇宏,惜疫情间关门,不得入。返回,沿老街行走。
原来这是一个古镇,非尽古村而已。街道极宽广,西坑青石铺路,两边古宅,街坊,木结构老房子,一路延伸过去,没有尽头。
右侧,有镜岭公社收茧站旧址,房屋之高大深广,堪称高宅大院,今已破败不堪,只四面高墙耸立,上面栋梁瓦片,都无所存,露天一个大院子而已。镜岭镇原为蚕茧产地,蚕茧又为农业社会中大宗物产,经济来源之一,此收茧站,当时一定繁忙热闹,如不倒坍,值得修复,以为纪念参观。
过去至朱家巷,左侧,有古台门一个,青砖黛瓦,古朴沧桑,上有阆苑天光门额,外面标记为吴氏民居。入内,才见大台门建筑规模极大,为一般古村所少见。四面木结构房子,极高大宽广宏敞,蛋石子铺设道地,也细致而富艺术气息。道地很大,站堂前正厅,望出去,至前面正门囗,还有好几进(楹),只中间一进,已几乎破败不堪。问一居民老人,说他已是吴氏台门十一世传人,可见此老宅主人,必为富商或官宦人家,建如此气象宏伟之台门,不知要化费多少银子。以十一世论,当已历数百年吧。从左侧边门出去,小门也以西坑青石制作门框,上为石雕门楣,上写玉醴泉香数字,出门外,有蛮石砌露天深井一口,沿石阶,可下去取水洗涤,淘米做饭。旁置插旗杆的石础青石多块,重叠在一起。每块石头,都来历不凡。砖墙间,多置雕花石窗,此古宅台门,如保存完好,可作民居博物馆。从前门而过,正门更大,从门口望进去,高宅大院,庭院深深景象,依稀可见。
从吴氏民居出来,为街道闹市,百货店,食品店,生活用品店,店面林立,无所不有。西坑石所铺设之街道,宽广若可行驶两车,比我家乡黄泽古镇街道宽广得多。当然,这些店面,已经衰落,无人居住,冷清一片。走过去,还有木结构小楼,二楼临街,建有栏杆,若可抛绣球择佳婿模样。行走其间,仿佛电影《芙蓉镇》景象,如果当时保留下来,不让它衰落,实在是很好的电影外景地。
出街而行,一江挡前,清江碧水,汪洋清瑟,江堤宽阔,与镜岭村隔江相望,万户人烟,散布两岸。左行,则一片空旷,穿岩十九峰,群山一碧,翠峰如簇,与清江如练,交相掩映,清风徐来,襟怀顿阔,尘虑皆空。不远处,白色廊桥一座,横亘清江之上,闲步其间,若令湘西凤凰古城,亦不能擅美于一时矣。
黄婆滩,原为镜岭江中之溪滩,为古时水路交通要道,竹筏成排,舟行穿梭,码头之地,人声鼎沸,商贾旅店,热闹繁华。今因交通改变,只剩此遗迹而已。但黄婆滩仍值得修复保留,让人徘徊,以寻旧梦,也让现代人寻找旅游胜地,如置身远离尘嚣之桃花源。
张家店纪行
张家店,几年前,曾经一到。据村中一老妇人言,村口张载阳故居之走马楼一幢,大台门内,即下雨天行走,穿布鞋,并不为湿,惜今已被拆除,建为学校;并言,张弟春阳,解放初,被镇压,其遗孀,在儿子生下孙子时,亦悬樑自尽。说起来,一段哀怨故事。数年过去了,前次去金山和下岩贝村,途经于此,见村貌已焕然一新,便想再次到访。
5月22日上午,以周日空余,阳光明媚,天气略显炎热,驱车从葫芦岙转入,沿去东茗乡道路而行,不十多分钟,即至麻家店,看村口可停车,即泊车步行。麻家店未入一观,后来看介绍,才知还是省级文明村,建有胡琴(二胡)博物馆。沿村前道路,去张家店村,两村几乎相连,村外有水田一片,水田外即公路,蛙声如鼓,农人在做水田,或为插秧做准备。到村口,有万福庵一座,红墙黛瓦,规模颇宏,惜关门不得入内。过去,一块空地,墙上有张载阳生平介绍,为梅渚镇政府所立,上面故居已荡然无存,已改为学校,今学校也空置而已。
往上行,有世德公园,九曲回廊,多置亭台,有春曦亭,为张载阳字号,穿过长廊,为对面马路,右转上去,为池塘一口,砌以护栏,对面为巍峨大殿一座,上书九峰张氏宗祠大字,右上方有小字,为大宋银青光禄大夫。此祠称世德堂,清代建筑,坐北朝南,面临太平塘,由门楼、戏台、正厅及左右看楼组成,占地375平米,青瓦屋面,硬山造,规模厐大,结构古朴,窗格花纹,纤巧雅致,2009年被批准为县级文保点。正门关着,无法入内。
先去其旁参观乌台门,据介绍,建于清嘉庆间,翰林太公所建,后由张氏乌石太公修建,坐北朝南,左邻张氏祠堂,白墙青瓦,1934年因大火被毁,今以原貌重建,已有七八十年,因少人居住,石门框,蛋石沿街,道地,都古老斑驳沧桑。入内,里面极宽广宏大,只右侧住一老人,言谈知年已七旬,他只说,张载阳故居已不存,这幢房屋,因无人居住,晚上黄鼠狼、老鼠做窠,一片恐怖声音。一般人已不敢单独居住。他还指点我看,这砖墙洞内,还有鸟窠一个。
出来,沿张氏宗祠门口过去,一村人主动招呼说,张家祠堂从此边门可入参观,闻言,我们致谢后,即入边门。里面戏台、正殿、厢房、道地,果然极宏敞。正厅上供四位先祖画像,上悬源远流长大字,颇有气派,再上为上将军三字竖匾,上下为民国二十三年,裔孙张载阳毂旦字样。再上为振启我后匾,两侧,右为丹墀锡宴,左为凤阁风清,落款为翰林院检讨张梯月,中间柱联,外为亭间流水自今古,花木精神亦永年。内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都为张载阳手迹。里面还在厢房放置旧物多件,有张载阳用过的算盘笔砚、书画卷轴,更有张所编之《越游便览》《张封翁以柏公荣哀录》等书。
出来,有旗杆台门,介绍云:此建于乾隆嘉庆间,为村中最早台门,称为翰林太公所建。该公官至翰林,台门前建有书院,立有旗杆,正厅左右原有石鼓、石凳,厅前挂有翰林第,对松楼,康宁好德等匾额。
另有横铺石板街,称1923年由村人、浙省省长张载阳所建,始于王家台门,止于万福庵,穿村而过,有石板380余块,石材采自村中飞天蜈蚣山中。沿横铺石板而上,两边民居古朴,中为沿街闹市,至更楼,也是该村地标建筑,已修葺一新。穿过去,多池塘,菜园,人家,也多古朴黄泥墙屋。下来,一路可通至村口,见前面马路对面一村颇大,后有大片古树林,穿马路而上岭入森林一看,鸟雀争鸣,清风萧萧,大多为枫树林,路上落满枫树篰,下来,问村人,此即百鸟岭村云。好名字,百鸟争鸣,百鸟朝凤,都无不可。
返回麻家店,驱车而归,略记数言,以为纪念。打油诗云:总有英雄起垄亩,记得当年风烟稠。威名赫赫张载阳,如今只有清风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