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剧往事

(2022-05-08 20:04:19)

越剧往事
钱方来《竺水招舞剑》抄
钱方来先生与我有一面之雅,在我老师成季梧老师丧宴(俗称豆腐饭)上,他与我交谈甚洽,后是我以私车送他回家,以后他杳如黄鹤,竟归道山去了。一日不意读到此文,把竺水招舞台风采写得光彩照人,如临其境,如睹其形。文字的生命力是永久的,并不稍逊于照片。
竺水招先生,是女子越剧的出类拔萃者,与新昌尹桂芳,因黄岩演戏,受地痞流氓同乡欺负,被关50多天,逃出魔掌后,在当地祠堂里,燃高烛,义结金兰,生死相依,坚持做出污泥而不染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成为谢晋《舞台姐妹》电影中感人至深的情节。
文革中,两人同遭迫害,竺水招以47岁英年,自尽而亡,尹则自尽后被抢救回来。说起来,竺与竺绍康之子、浙江保安司令竺鸣涛为同村人,两家故居只隔几十米,竺水招与尹至杭州演出时,竺鸣涛以同乡之谊,予以招待,把战马让她们骑,尹因骑马而跌伤。这在当时,并不足怪。但文革中被迫害,主要是江青厌弃女子越剧,加以打压解散,给名角以残酷迫害,故有此劫。
但竺与尹的越剧表演艺术,至今尚余响不绝。她们都是大写的艺术家。
下录钱方来先生文章以为永久保存,并附照片数帧:
1938年,我正在二戴小学读书,那时麻行太祖庙开戏馆,我家邻居开汪怡丰酒店的泰华阿叔,他在戏馆有股份,家里有一本看戏的“长期券”。有时他家无人去看戏,我就去向泰华阿叔借来,他很喜欢孩子,只要券空着,总是有求必应。凭长期券还可坐特等位子。有一天夜里,我又借到了长期券去看戏,演的是《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我已听历史老师斯浪清先生讲过,很熟悉,看得津津有味,而且还为自己已了解剧情而得意。戏演得多好我已记不得了,许多演员早忘其名,只记住演西施的是竺水招,演勾践的是梁彩鹿。然而有一个场景,当时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简直看得入神了。那就是竺水招饰西施在吴王面前的舞盘和舞剑。先是西施两手各用三个手指,托着盘,飘然而出,随着胡琴声,在台上翩翩起舞,渐渐地两个盘子都用一个手指在旋转了,胡琴的节奏愈来愈快,演员也愈走愈快地在台上盘旋,盘子也飞速转动,转到吴王面前,就把身子向后仰,直至身子弯成了虹形,然后又慢慢竖起站直,盘子照样旋转。这动作我们孩子称为“拗洞桥”,即使徒手“拗”也是很难的,何况两手还要用一个手指转耍盘子。当时台下全都高声喝彩,我们也乐极了。接着是舞剑,两把锃亮闪光的白铜宝剑,垂着两个红色流苏,在灯光下寒气迫人。随着胡琴的节奏,起先人像垂柳似地飘来飘去,剑像白鹤展翅那样左右上下晃动,忽而又像两只银轮似地在两边滚转。渐渐地加快速度,宝剑的飞舞,竟使人眼花缭乱,宛若两条银蛇缠着一个美女在狂舞。也像舞盘一样,旋到台中心面对吴王,把身子拗过来,拗过来,直到一张倒着的脸朝向台下观众,头顶接近台面,手还不停地舞着双剑,再慢慢地把头向上抬起,直至身子站直。这时台下肃静,只听到悠扬的胡琴奏着“7……6……5……”的乐曲和看到闪光的剑影。剑舞得好极了,那悦耳的音乐也从来没有听到过,据大人们说,胡琴奏的是梅兰芳舞剑的曲子。我长大了,才知道这曲子叫《夜深沉》。由于这样一个机缘,我后来学拉胡琴时,也抄来了这只曲子学,胡琴没有学会,曲子倒是记住了。这就是我童年时见到的一次难忘的演出。不知怎的,童年时第一次接触到的一个新鲜而美好的形象,居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竺水招的名字也从那时起,长留在我的记忆中了。以后,我在年画上看到“霸王别姬”的画,就会联想到竺水招舞剑,读唐诗读到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我又马上联想到竺水招舞剑。也是从那时起,我似乎渐渐明白,原来一种好的艺术可以给人一辈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戏馆结束了,再过一段时间,我看到竺水招坐在我们同一条街上的吕同兴香干店门口。那时是夏天,她穿着一套粉红柳条的布衫,坐着一条小竹椅,手执一把细芭蕉扇,扇柄上垂有一条白色的坠子,独个儿不声不响地坐着乘凉,坐一阵就掇进椅子上楼去了。谁能想到,戏馆里演得这样生龙活虎的竺水招,在台下竟是个端庄而文静的姑娘。当时她虽然还没有挂头牌,可人们却说她演得最好。不知她为什么住到香干店来?开香干店的全和师娘,她丈夫已经过世,有一个女儿和儿子,儿子吕善征比我长三岁,同在二戴小学读书,我问他:“竺水招为什么住到你家来?”他说:“我们有个亲戚王小凤,是上海有名的长衫小花脸,在设法让竺水招到上海去演戏,等接头好了,就来带她。”此后,我就再没有看到过竺水招,只从报纸上看到她在上海出了名,而且改演了小生。直到六十年代,又在银幕上看到她主演的《柳毅传书》,艺术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此文录自嵊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越剧溯源》,第289-292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编者按:作者钱方来先生是嵊州人,教师,同时是一位藏书家,有万卷藏书。已故。这段文字我和其他史料对比过,真实度很高,值得借鉴。文章开头很长,不涉正题,但写得很好,乡土风情(按此段未录)。最后一段静像描述真是充满了民国风,民国少女的剪影,淡静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里潜溪行
后一篇:杭大校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