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人已矣作品永存

(2022-04-22 20:34:54)

斯人已矣作品永存
悼新昌籍盆景艺术大师潘仲连先生仙逝
今天上午,忽然想到潘仲连先生惠赠我二册著作,我曾作小文,推介于今日新昌纸媒副刋,特作转发于微圈中。谁知将傍晚时,接到盛老师发给我的潘仲连大师逝世噩耗,称享年九十一岁,不禁令我深感震惊,痛惜。大师已矣,风范永存,作品永存,愿潘先生走好!
潘仲连先生故里在镜岭镇田前村,由杭州风景园林管理局退休后居住杭州,笔耕不辍,著作颇多,尤其在花木盆景艺术方面,以造型古典,极富诗意,而屡获大奖,被城乡建设部评为盆景艺术大师称号。笔者八十年代第一次参修新昌县志时,为写人物著作,而与他建立联系。其人极有乡土情怀,并自学成才,学养深厚,不仅花木盆景艺术家而已。当时他把自己获奖作品和理论文章,一一复印给我参考。前年,在我离开县志工作多年以后,他忽又托黄志益先生,为我带来由他亲笔签名的《新桃源行踪》和《芦笛集》二书,更让我了解到他于盆景艺术成就以外的贡献。当时,我粗略拜读之下,叹为惊艳。前集为其理想社会之描绘,以午睡入梦,而误入新桃源,似新小说,也似报告文学,虽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本,模仿其体裁而写成,长篇巨作,生动如画,似胜陶文,令人耳目一新。后者则为其诗歌集,由长诗、抒情短诗、十四行诗、散文诗、童话诗、童话故事、游记、杂文等多种体裁组成,其古体诗渊源有自,颇富笔力,如《题陆俨少画》云:俨公挥洒气如虹,纵贯千秋走螭龙。莫邪只信寒山水,不砥冰霜不出锋。《观诸乐三掇景园写花鸟》云:缶庐一高足,特好写老藤。尽性抒心曲,笔笔可听声。文字平实,而含义颇深。难能可贵者,潘老还擅长十四行诗,写新诗又笔笔新奇,心灵澄澈如一泓清泉,清新活泼,读之令人陶然。如十四行诗《雪湖》写至断桥孤山赏雪景,有云:久违隆冬,倍觉雪湖有大美。那年节,栖居城西,一夜飞雪,大清早便兴冲冲直奔断桥,远眺孤山寒林,莫不琼花垂垂,冰清玉洁,那份净化境界,直让我发呆。举目湖山南北,一例低眉沉沉睡。最后写到:遥想当年张岱,自携小火炉,独酌雪岛带醉归。天公画作,一派皑皑,荡涤万垢。这不仅是取十四行诗形式而已,完全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之美融入其中,水乳交融,一片神行。又如新诗《牧笛》云:黄昏,有人在饭后文绉绉地剔牙,品味着盘中的佳肴。可牧童却坐在水渠边上,脚踩水下星光,把橫笛呜呜吹响。他要以一颗虔诚的童心来迎接那姗姗来迟的姮娥,并把她怀中的玉兔想象成羔羊。多美!又如《东篱鼓瑟》写道:月光下夜凉如水,树影婆娑,遍洒清辉。有三五蟋蟀围坐在东篱下鼓瑟。一开头,就营造了这样优美的意境,非具童心诗心者不办。这样的好诗开卷即是,美不胜收。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作为寄寓杭州的新昌人,于家乡故土,饱含深情,《芦笛集》中专门收有《穿岩十九峰组诗》,以双溪口,左纡,雅庄,千丈坑,穿岩洞,十九峰为题,极写家乡山水之美,其穿岩洞一诗有云:极目远眺,云卷千山,宛若海上浮。来此洞崖,凭栏游目,又安得不回肠荡气抒怀抱,放豪歌。满腔深情,寄寓于字里行间,令人感动。潘先生还钟情书法绘事,书画均别具风采,令人赞赏。其诗集由省文联副主席、诗人嵇亦工等名人作序,也可见其交游广泛,诗集品质非同凡响,完全是其园艺大师另一个侧面的展示,或称其为功夫在园艺之外的生动体现。
当时,笔者曾言,因二十余年前修纂县志,因写人物著作,而得以认识潘先生,他一见如故,以十分热情为我提供修志资料,不意在音问隔绝二十多年以后,还收到他的佳作,可见其于故乡深情厚意,一如既往,令我感动,现借此小文祝他身心两健,健笔凌云,再续华章。
盆景艺术,是与诗画意境融浑一体的艺术创作,越深入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堂奥,则成就越大。正因为此,潘先生孜孜矻矻,不辍寒暑,从古典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故成就杰出,称之为一代盆景艺术大师,恰如其份,毫不溢美夸大。笔者于此虽为外行,但极爱花木盆景,尤于明末新昌《花政》作者吕初泰之美学观点,十分倾倒。可惜,今潘大师仙逝而去,无得请教于前,是为终身之憾。
春深夏至,万木葱茏,哲人其萎,大师已矣,当远赴瑶台春山,从事他天堂盆景事业去了,愿他含笑而行。略记数言,为他送行!

结溪之行
昨天四月二十一日,与天姥诗社行走百村组老师,去小将镇结溪公社旧址,走访古村落,先后到里家溪、结局山、旧坞等,受到镇村干部盛情款待,听取他们介绍发展乡村旅游,走共同富裕道路经验,然后返小将镇,中饭后回新昌。此行正值春深季节,山清水秀,万木葱茏,古村、古台门、古祠堂、古桥、古树群,掩映在万山丛中,令人目不暇接,虽走马观花,而获益匪浅。
第一站至里家溪,此村面结局山而居,山势绵延,高耸挺秀,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村口一条清溪,为结溪,场面广阔,滩声喧哗,沿两峡青山之间宽阔河道,奔腾而去,绵延数十里,而至黄泽江,今已开发为黄金水道,称十八渡,为盐帮古道之水道,里家溪为第一渡,也是盐帮古道水道与陆路交汇处,枕山眠水,风景大好。村居多古朴,以王氏居多。今已发展为乡村旅游点,更是网红地。笔者已数至其地,每到即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徘徊不去。据村领导介绍,里家溪,原多李姓人士居住,后因泥石流,山体滑坡,而村址被毁,后结局山等村王氏,徙居于此,而成村落,李家溪遂渐改名为里家溪云。
第二站,即驱车上山,至结局山村。此村今以古树名木群多而著名,尤其有千年香榧王一棵,屹立村口,高大挺拔,遮荫蔽日,迎风萧萧,为别处所无。今至村中,山村多古民居,古台门,虽人烟稀少,行人寥落,但四面青山环抱叠翠,居高而望,群山四围,极目苍翠,竹山连绵,如翠浪拍天。今年为小年,故竹山多黄色,不及大年,亦别有风光。据村民介绍,此村地势颇高,缺少水源,村民以168根毛竹,引高山泉水入村,故称接竹山,后以音同,改名结局山,以寄意美好结局云。今村口千年香榧王下,尚有古井一口,以前为村民饮用及生活水源。与千年香榧王同时屹立村口,还有古香榧、古银杏多棵,村民已建天桥,可登高观景,亦可听风声、雨声、竹林萧萧声、松涛声、鸟雀声,鸡鸣犬吠声。清幽绝尘,万山在目,风光如诗如画。我们站在老树下,风声起处,花粉如雨,纷纷扬扬,密密匝匝,一齐而下,场面十分壮观。
第三站,下山而行,至旧坞村。此村原为公社所在地,前有南溪一条,清澈萦回,前后又有群山耸立夹峙,山村古朴,为新昌吴氏始祖唐末诗人吴融之子吴济后裔居住地,今尚有吴氏宗祠一座,为县级文保单位,更有古银杏树,古台门多个,惜多已破败,原有蛋石路,已多改为水泥路。出村而行一公里,更有吉安桥,置万山丛中,石拱古桥,高大坚固,连结于台州宁波奉化之交通枢纽,今保存完好,亦为县级文保单位。
下以打油诗三则,并缀数言,略记景点如下,以为此行之肤浅印象云。(此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