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吟唐诗路之四(12--15)

(2021-10-29 21:26:55)

行吟唐诗路12

往年进士赵能卿尝话金庭胜事 见示叙

(唐)罗隐
会稽诗客赵能卿,往岁相逢话石城。
正恨故人无上寿,喜闻良宰有高情。
山朝佐命层层耸,水接飞流步步清。
两火一刀罹乱后,会须乘兴雪中行。

说到此诗,先介绍作者。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富阳)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859)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867)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从此诗中可以知道,诗人是追求道家思想,崇尚养生甚至长生不老术的。题目说到,往年与进士赵能卿话金庭胜事。金庭今天为王羲之墓地,其实在道书中有“金庭是不死之乡”的说法,说他是为了追寻王羲之足迹而至,更可以理解为他为追求养生术而来。其所至之处,既有金庭(他另有一诗),又有剡中其他名胜,包括今天新昌大佛寺,称石城。全诗的串讲,可以说,首联是缘起,因会稽诗客说起过剡中胜景,故而到此一游。颔联则说,正恨也即遗憾故人无高寿者,今天接到良宰也即当地地方官有邀请书发来,让他感到高情厚意,感到喜悦,欣然前往。接下去两句写剡中胜景,山朝佐命一句是说山势险峻,峰峦叠嶂,水接飞流一句则是说剡溪一带渚清沙白,景色宜人。最后以引用十道书“两火一刀可以逃”及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结束。全诗虽是概写剡中胜景,且当时应该尚未从剡县分建新昌县,良宰是谁不得而知,但它一气呵成,颇可吟咏。当时吴越王钱镠还是很赏识他的才能的,可惜他在新昌建县后第二年就去世了。

 

题水帘洞 
(唐)罗邺
乱泉飞下翠屏中,名共真珠巧缀同。
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
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
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

此为被称为浙江三罗之一的唐代诗人罗邺(另外二罗是罗隐、罗虬)写新昌东岇山下水帘洞诗。罗邺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此诗文字比较浅近易懂,但诗意盎然,脍炙人口。首句言其水帘洞飞瀑及其环境,十分苍翠清幽,形似翠屏,因其名水帘而想到是由珍珠所编织而成。接着说到一片长垂今与古,大自然造物主之功,经天纬地,历古今而不改;半山遥听水兼风,则言其气势赫赫,半山即可闻见。接着说虽然无法上卷而随人意愿,但潺湲济物之功自在。最后言及每至暑天而至,想象有仙子在珍珠一样的帘栊里生活着,令人神往。

13

石头城寺

(唐)张祜

山势抱烟光,重门突兀傍。
连檐金像阁,半壁石龛廊。
碧树丛高顶,清池占下方。
徒悲宦游意,尽日老僧房。

从此诗题目看,似乎与新昌石城寺有点隔膜,剡东有石城山,那是一直为诗人所向往的,笔下诗作也多,也很出色,但称石头城的不多。何以要把此诗收录并加以串讲呢?其实只要仔细领会,其诗笔所写,倒与新昌石城寺很相符合。首联写其地势,石城环抱,烟岚重重,重门突兀,高大巍峨,与今天大佛寺景象如出一辙。颔联则写石弥勒像及其所在的大殿也金像连檐,石龛半壁,再下两句则言其山顶树木葱茏,郁郁葱葱,清池则以放生池占据下方,当然,那时有没有放生池还无法考证,但那里有夹塘溪,溪水清澈,常年不绝,那是一定的。至于作者,他是名诗人,结交广泛,影响很大,与多位同时代诗人都是好朋友,惟与元稹关系不密。他可能到过剡中,也来过今天的新昌石城。他即使未到今日新昌,也有浓重的沃洲剡中情结,他另有《高闲上人》诗云:座上辞安国,禅房恋沃洲。道心黄叶老,诗思碧云秋。也表示他对这里的山水人文恋恋不舍。下面简介其生平经历,以为参考。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夕思

(唐) 贾岛

秋宵已难曙,漏向二更分。
我忆山水坐,虫当寂寞闻。
洞庭风落木,天姥月离云。
会自东浮去,将何欲致君。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怀念朋友的诗,怀念的还是与朋友在沃洲天姥的一段生活。首联大概是因为秋夜,怀念故人,半夜睡不着,失眠到二更,待天亮还不能。颔联所言还是从他自己这一边在说,山水坐,秋虫闻,是山水之秋意和秋虫之鸣叫更添寂寞和愁绪吧。接着说他在洞庭,朋友在天姥,秋天季节和时辰也差不多,当然也未必要在洞庭,诗之寓意而已。最后是一种怀想而无处寄托,将何欲致君,送你什么好呢?到头来,就是以此诗相送吧。

贾岛(779~843),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14

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这是李白初入剡中诗,目的地还是今天新昌天姥山。当代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在其《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卷一中把此诗系年于开元十四年(726)李白二十六岁时,距作者前一年出川之初在荆门得遇司马承祯,两人一见倾心,司马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几乎言犹在耳,让他兴奋莫名,豪气干云。读者当记得他《秋下荆门》诗有云: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可知他于剡中名山即使在去国怀乡之际,已一往情深。那么次年夏秋之际,他有从广陵即今扬州到剡中之行,也正顺利成章,而且他在此诗中回答了前一诗提出的剡中名山,其实就是天姥山。以作者自己亲笔所写诗作,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比任何唐代文学研究专家的回答更为确凿靠谱而没有异议。此诗对于部分研究者关于李白在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前终究是否到过剡中,是否到过天姥的疑问,作出了明确回答。他不但到过此地,而且其由会稽镜湖入剡至天姥的行进路线,也与梦游诗如出一辙,本诗甚至可以看成他以后梦游天姥诗路线的预演和探索,我们如将两诗稍作对照,问题就会水落石出。这也是笔者又要重提并串讲此诗的原因。寥寥短章,于李白与剡中关系的解释是具有份量的。全诗前面六句都写路线和过程,惟最后一句才是全诗的目的和诗眼。天姥山对于李白心目中的份量也是可想而知,他的梦游诗绝不是一种兴会之作,也绝不是一种偶然而已。理解此点,对于理解李白与剡中情结不可忽视。

这里值得顺便引用一下当代两位被公认的李白研究专家对于此诗中关于剡中与天姥山的解释。一位是詹锳先生,其《李白诗文系年》有云: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是(李白)初入会稽前作,舟从广陵去至拂石卧秋霜诸句,知其地在广陵,时当初秋。安旗先生则说:本年(即开元十四年)李白游扬州后有剡中之行。此及以下六题(此不俱引)写吴越风物诸诗,皆为此行所作。剡中即剡县,属江南道越州,其地多名山,汉晋以来,高人逸士多至其中,今为浙江嵊县与新昌县。天姥,山名,在剡县南,详见天宝五载《梦游天姥吟留别》注(此略)。当时新昌尚在剡县境内而未分设建县。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序略,节选)

(唐)李白

遥闻会稽美,且渡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中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此乃李白少见的长诗之一,是向他的追慕者如今天的铁杆粉丝魏万叙述他游历全国各地的行踪,其中这几句是说到他到会稽镜湖及剡中游历的经过和心情。是当事人记当时事,可信度极高。这首诗值得后人关注之点,在他写月下镜湖情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有传承关系,尤其清辉满江城,人游月中去,舟在空中行诸句,说明他当年有过在镜湖月下泛船的经历,为他梦游诗提供素材和契机。同时,此诗中说到他到剡中的目的,除了追寻谢灵运足迹以外,也有入剡寻王许的目的,就是追寻王羲之、许询(字玄度)等高士的足迹。他们既是名士,也是道家人物,与李白可谓同道中人。

15

寄白头陀

(唐)白居易

近见头陀伴,云师老更慵。
性灵闲似鹤,颜状古于松。
山里犹难觅,人间岂易逢。
仍闻移住处,太白最高峰。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442,从字面上理解,是并不深奥的,但在没有更多资料参考的情况下,只能作如下解释。此白头陀或许就是重建沃洲山禅院的白寂然,他当时派遣自己门徒常贽持书与图,不远千里,去白居易晚年寓居的洛阳城拜见声名卓著的当代大诗人、大文豪白居易,请求他写一篇沃洲山禅院碑记。现在我们自然不得而知,在此之前,曾任越州地方官的白居易好友元稹是否为他打过招呼,反正他们两人的友谊是比较深厚的,可称铁哥们,有元稹一句话,白居易当会另眼相看。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白寂然重建沃洲山禅院之时,是得到过元稹的帮助的,而且元稹离任以后,他的继任者陆亘也继续帮助他把禅院建成。这是白居易碑记中言之凿凿的。白居易为他大笔一挥,写就经典名文《沃洲山禅院记》以后,或许很赞赏他自认为的本家白寂然,便顺便让白寂然门徒常贽带回白居易此诗,作为对白寂然的问候之意,也不是不可能的吧。诗中所言,他今天见到白头陀的门徒,说其师老而慵懒,但性灵闲似鹤,而颜状古于松。而且还到处云游,不但人间名利场中不见其人,就是他隐居的山里也难以找到。现在所移住之处,已经去太白最高峰了。就最后一句,让人难以确定此诗所指为谁何。如果确写白寂然,则其人《宋高僧传》卷27有传云:释寂然,姓白氏,不知何许人也。称其名节数奇,踵四圣种,故号头陀。下面内容与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所言大抵不差,不俱引。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山僧二首(选其一)

(唐)陆龟蒙

山藓几重生草履,涧泉长自满铜瓶。

时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

这是一首写高僧的诗。这个高僧其实是苦行僧,风餐露宿,云游天下,其平常随身所携带的东西也很简朴,一双草鞋,常年行走在风里雨里,生满了山藓,而且有几重,而随身带的还有铜瓶,装的也是山涧的矿泉水罢了。但即使这样简朴的生活,其道行还是很高深的,有时还把到他身旁听念经又打瞌睡的老虎也以如意敲敲它的头,让它醒来听经。这情形有点像传说中大佛寺开山祖师江苏昆山人昙光法师的形象。当然也许佛教中这样的传说很多,未必特指昙光。

陆龟蒙(?~881),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者,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