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吟唐诗路之一

(2021-10-11 15:10:25)

 

 

本书所各篇,以天姥山唐诗三百首为内容,择要解读,原刊于县内纸媒今日新昌得诗一百馀篇

天姥山唐诗三百首以陈新宇等先生编辑新昌唐诗三百首为底稿,删除绍兴天台部分唐诗,以中华书局版全唐诗为核对底稿,逐首标记册数卷数页码及作者文字异同,并录部分地方文献如会稽掇英总集所收唐诗,综合成篇笔者曾参与其事,由县委宣传部、社科联印行。笔者曾写有新昌诗话,自东晋南朝帛道猷、谢灵运始,止于民国初黄炎培新昌诗,得一百二十馀篇,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书则仅取剡中唐诗为限,加以解读。管窥蠡测,错误不免,尚祈方家指正。

剡县是以剡溪得名的浙东古县,世说新语所记名士高僧活动频繁,如王子猷雪夜访戴、支道林买山而隐之类典故,名闻遐迩山水清奇,名人荟萃,尤以永嘉之乱后,北方世家大族,纷至沓来,江左风流,盛极一时。唐代诗人,仰慕东晋高风,自洛至浙,至镜湖,入剡溪,至沃洲,上天姥,徘徊徜徉,流连不能去,踏成唐诗之路,诗文蔚为大观,人称唐诗之路精华地段,诗文俱在,读此令人想见盛唐风流,剡中是唐诗富矿,岂偶然哉!

行吟唐诗路之一本书取名行吟唐诗路,因原刊纸媒栏目如此,故一仍其旧一麟半爪,以见唐人唐诗风貌而已。小书集成,为缀数言于首,以为小序,博读者一粲耳!唐樟荣识于庚子年四月。

 


行吟唐诗路1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此诗唐写本题作《初下荆门》,开元十三年自荆州赴江东时作。李白对于剡中的向往是情有独钟的,李白出川之初,即有此诗。安旗先生《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将它系年于唐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之时。李白青年出川,仗剑远行,意气风发,胸怀磊落,诗中直抒胸臆,目标明确。此行正值秋风扫落叶之际,江边树叶凋落,视野开阔,与其胸怀远大,正相得宜,他愿如以殷仲堪布帆挂于画家顾恺之之船借假还东,一路顺风而行(事见《晋书》顾恺之传,时画家顾恺之为荆州殷仲堪参军,因假东还,借其船只布帆,至破冢,遭遇大风,顾至家写信告诉殷,称行人安稳,布帆无恙),且明言,非因张季鹰见秋风起,思家乡吴中菰菜羹、鲈鱼鲙,自洛阳辞职归家(事见《世说新语》,张季鹰在洛阳为官,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而因仰慕向往剡中名山而至剡而去。值得注意的是,李白于诗中一连串用了六朝前贤名士高风亮节典故,这一连串的六朝人物事迹为他所向往,但最后落脚点却是直奔剡中。这寥寥短章,有如人生志向的宣言书,剡中在他心目中地位之崇高,不是偶然的。谢灵运在剡中遗风,一直为他所倾倒,不能不予以特别留意。如今,有人提出,天台山是唐诗之路目的地,如果说部分唐诗也许可以,但于李白这样扛唐诗大旗者,却不是这样。李白此诗目的地多么明确,难道是去天台山吗?剡中,即剡县,其地多名山,汉晋以来,高人逸士多至其中。今为新昌县嵊州市范围。此诗所言剡中名山,其实就是指天姥山无疑。荆门,今湖北省地级市,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唐朝设有荆门县。

 

 

送荀八过山阴旧县兼寄剡中诸官

(唐)刘长卿

访旧山阴县,扁舟到海涯。

故林嗟满岁,春草忆佳期。

晚景千峰乱,晴江一鸟迟。

桂香留客处,枫暗泊舟时。

旧石曹娥篆,空山夏禹祠。

剡溪多隐吏,君去道相思。

刘长卿与剡中关系密切,留下诗文甚多,唯此诗从时间跨度,地域跨度,风景跨度,古迹跨度,范围甚广,似都能容纳其中,同时作者的心情,趣味,及其失落、惆怅,读来都有特别美感,这是需要各人以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素养去体验才好。诗中一路写来,把越中名胜囊括殆尽,前两联是引子,中间两联即自山阴到剡溪的风光名胜写尽,最后归结于剡溪多隐吏,君去道相思。从诗作题目中可知其于剡中隐吏相识相知甚多,无限情意,今以诗作代问他们好。这是一条飘满古文化和历史名人遗迹之路,风光亦是佳胜,非别处可比。诗中隐含着王子猷访戴的路线,只是它写的是白天而已。本文选录此诗,目的是从中可以知道,唐诗之路是一条诗路,并不能以限于县域范围内就事论事,割裂历史事实,分而治之,否则不能反映历史原貌。新昌当时尚未分剡县而单独存在,这也许是应该予以充分留意的。

 行吟唐诗路2

 

 李郢

沃洲山里苦心人,十五年来少睡身。

诗句每多闲夜得,鬓毛终为半愁新。

纷纷落烬看将久,历历寒更听转频。

家寄江南断音信,一凭归梦去无因。

此诗录自陈尚君先生辑校、中华书局版《全唐诗补编》上册《全唐诗续补遗》卷八。为全唐诗所失收者。作者李郢,字楚望,长安(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大中十年(856)进士,官终侍御史,诗多写景状物,风格老练沉郁。从其所留诗作看,其与剡中关系甚密,此诗题曰不睡,似写其人羁绊剡中沃洲,未知为其自叙诗还是写人,从诗句看,更像自叙。首联称其羁绊沃洲,苦心少睡,且以十五年来论之,可见其滞留甚久。以下写其不睡失眠和愁苦之状,清夜得诗句,鬓毛半为新,看寒夜落烬,听更声转频,最后说此愁苦之原因,为与家乡阻隔,音信不通,只能在梦中返乡而已。写沃洲,人多以其名人高士众多,风景佳胜而居多,此诗另辟蹊径,也是真实写照吧。

  

隐岳洞

(唐) 钱镠

百尺金容连翠岳,三层宝阁倚青霄。

手炉香暖申卑愿,愿降殊祥福帝尧。

此诗录自《全唐诗补编》上册《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二,作者即吴越武肃王钱镠。钱鏐(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名婆留,唐末杭州临安人。出身平民,在唐末五代中原扰攘之际,割据一方,建立吴越国,为当时十国之一,传子及孙,至宋统一全国,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举族归京师,纳土国除,统治两浙八十余年,但一直奉北方政权年号。当时属于晚唐时期。钱鏐与新昌关系十分密切。一是钱鏐首置新昌县,在吴越国建国之前,新昌是剡县的一部分,称剡东。吴越国建立后,钱鏐因都城钱塘至温州路途遥远,剡东南人员往来、物资交流较为频繁,而沿途无驿站接应,于是在梁开平二年(908)“始分剡县十三乡置新昌县”。县治就设在今新昌石城山北麓的石牛镇。二是钱鏐重修大佛寺,命名南明山。开平三年(909),钱鏐接受德韶法师(钱俶时尊为国史)建议,兑现重修大佛之宏愿,“睹石城百尺之像,开宣公三生之说,以开平三年始赐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东西七间,高十五丈。阁成,又出珍货巨亿万计,以建宇三百余间。”又钦赐山名寺号,“说法诵经之地,屹然当阳;馔修汤沐之所,翼乎有序……既成大庄,乃锡佳名,改乡曰‘像明’,山曰‘南明’,寺曰‘瑞像’。”关于钱鏐何以出巨资兴寺,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钱鏐出生寒微,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曾受官府追捕,躲入石城寺脱险,离寺时许下一愿,他日发迹必来更新佛寺。另一种说法是,钱鏐在石城败董昌军队取得浙江统治权,因此他对石城怀有特殊好感,其实与董昌作战的是会稽石城,而并非新昌石城。

此诗倒可以印证第一种民间传说,此《全唐诗补编》于题目下有“在石城山,五代时有隐岳寺”数字说明,百尺金身言石城寺大佛之高,仍然是以始作俑者发愿时的身高,坐躯五丈,若立形,十丈,指其立形之高。三层宝阁是他在位时亲手出资建立,称瑞祥阁,最后说到其目的是为了石城大佛能给他及他所统治下的人们以保佑并安居乐业,这也是一代封建帝王所有的共同愿望。

 

行吟唐诗路3

 

道林寓居

(唐)齐己

秋泉一片树千株,暮汲寒烧外有余。

青嶂这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

风骚未肯忘雕琢,潇洒无妨更剃除。

即问沃洲开士僻,爱禽怜骏意何如。

此诗写山居秋景,最末以剡沃洲山支道林养鹤放马(神骏)典故作结,饶有古隐士之风。《世说新语》中有支道林买山沃洲并隐居于沃洲小岭的记载,并在此养鹤放马,嘉泰《会稽志》也有支遁遗迹养马坡放鹤峰,历代诗人多以此入诗入画,作者身为僧人,又以诗僧名世,所居又为道林寺,故而有此一说。但此道林寺却不在沃洲,而在齐己家乡长沙附近,以道林为名而已。他为僧于道林寺,且于禅诵之馀,尚不忘于诗文之雕琢吟咏。据元辛元房著《唐才子传》及有关文献记载,他在此至少棲止达十年之久。

齐己出生于长沙大沩同庆寺胡姓佃农之家。该寺僧多地广,有佃户千余家,他七岁为寺院牧牛,生性颖悟,在牛背上作诗,寺院僧人为壮大名声,命其出家为僧,后游历四方,到过京城长安,游终南山、中条山及华山诸寺院,结交诗友,声名渐隆,后到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拜访前辈郑郎中郑谷,拜谒的名片就是作诗,初谒郑谷,因其诗一字未妥,被拒之门外,待改定一字后方得相见,后比较著名的故事即齐写《早梅》一诗,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以为以早梅为题,应改为昨夜一枝开,齐己大为倾倒,拜倒在地,尊谷为一字师。其实,从诗歌发展史而言,唐诗至晚唐已入炼字魔道,格局渐小而甘之如饴,实不足取,但时风如此,无法可想。诗僧的要义是不染尘俗,有清幽峭拔之姿,而齐己得之,当时人即将他与贯休、皎然、灵澈相比,以为各有所长,据《五代史补》僧齐己载,其后居长沙道林寺,《十国春秋》本传同,《诗话总龟》亦有“僧乾康,零陵人,齐己在长沙居湘西道林寺,乾康往谒之。”之记载。

 

 

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

(唐)齐己

江月青眸冷,秋风白发疏。

新题忆剡硾,旧约怀匡庐。

张野久绝迹,乐天曾卜居。

空龛掩薜荔,瀑布喷蟾蜍。

接着,齐己又寓居于庐山东林寺,其《白莲集》之命名,乃取其“久棲东林,不忘胜事”之意。后齐己将及游蜀,至江陵,割据一方的南平王、太师高从诲慕其名,遮留之,命为管内僧正,齐己不获已而受,自常怏怏。后齐己在江陵也即荆州龙兴寺任僧正,此后二十余年,一直寓居荆州至卒。其卒年在八十岁,亦即天福八年(943)。

值得注意的是,齐己虽然未有直接证据记载到过剡中,但他与当时隐居鉴湖也数入剡中留诗多首的方干关系不错,《唐才子传》有其与方干关系良契的记载,《唐诗纪事》中有其《寄方干处士鉴湖旧居》诗云:贺鉴旧山川,空来近百年。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岛露深秋石,湖畔半夜天。云门几回去,题遍好林泉。如果他未至其地,至少也对此地并不陌生。此诗中也可以得知一些消息。

同时,齐己诗中以剡中为主题的诗作不少,《全唐诗》中另有他《寄敬亭清越》诗云: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住处修行过,春风四十年。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冥目应思着,终南北阙前。另有《夏日寓居寄友人》云:日月坐销江上寺,清凉魂断剡中山。此诗虽然写回忆庐山卜居生活,但仍有剡纸的记载。据典籍记载,剡藤纸名擅天下,其种类凡五,藤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这正是齐己诗中所写到的。诗可以兴,此之谓也。剡中历史文化甚至物产都仍然是晚唐诗人齐己笔下的题材,而且还因此提高了诗的品味。《北梦琐言》作者孙光宪在《白莲集》序言云:禅师齐己,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其性放逸,不滞土木形骸,颇任琴樽之好,宋高僧传谓其栖约自安,破衲拥身,苔蔴缠膝,爱乐山水,懒谒王侯,人颇称之。其书法也与诗一样出类拔萃,《宣和书谱》也有评述。《全唐诗》录其诗十卷,《全唐文》存其文二篇。有《白莲集》十卷传世。

行吟唐诗路4

 

 

登蒲涧寺后二岩三首(选一)
(唐)李群玉
五仙骑五羊,何代降兹乡。

涧有尧年韭,山馀禹日粮。

楼台笼海色,草树发天香。

浩啸波光里,浮溟兴甚长。 

此诗见《全唐诗》569卷。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今属湖南常德)人。其人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此为其登蒲涧寺后二岩三首诗之一,浦涧寺,当在广州城白云山,以菖蒲剑得名,盛产菖蒲,传秦安期生在此修道,食菖蒲长生不老,成仙飞升,蒲涧帘泉为羊城八景之一。寺建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后苏东坡亦至此写诗。宋高似孙《剡录》卷十于剡中物产禹余粮一条引其诗云:涧有尧时韭,山馀禹代粮。大意相同,文字略有出入,当为高引用有误也未可知。此诗仅此两句,也写得饶有古意,令人欣赏不置。禹余粮到处都有,新昌亦然。

 剡纸歌

(唐)顾况

云门路上山阴雪,中有玉人持玉节。
宛委山里禹馀粮,石中黄子黄金屑。
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
欲写金人金口经,寄与山阴山里僧。
手把山中紫罗笔,思量点画龙蛇出。
政是垂头蹋翼时,不免向君求此物。

此诗写了一连串会稽包括剡中物产,从绍兴云门寺写起,宛委山也在会稽山,又称石篑山,有兰亭等古迹,这里有禹余粮,接下去是写剡中剡藤纸。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海盐(今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徵泌为相,稍迁著作郎,郁郁不乐,求归,因讽刺诗得罪,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以寿终,有《华阳集》行世。全唐诗收诗四卷。

此仅说禹余粮。新昌《东岇志略》有云:东岇山多圆石,曰禹余粮,大小不侔,石内含砂如馅,随人意劈开,呼麻类麻,呼菽类菽,传大禹治水时余粮所化,医方收为药石。张华《博物志》云:禹治水弃余食于江,为禹余粮。明李中立《本草原始》载:禹余粮气味甘寒无毒,君药也,使主治咳逆寒热烦满,服之不饥轻身延年及疗小腹痛等症。唐诗中涉及剡中物产者甚多,也有未必特写剡中物产,也仍然可以引用的诗作,因这些物产,除剡藤纸等特有者以外,也有别处也多有者,禹余粮更是散布于全国各地。大禹治水足迹遍于海内,禹余粮也到处可见,也与传说不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