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昌故事

(2021-01-30 22:29:07)

刘阮遇仙

昨天参加浙江之声电台诗路音像博物馆唐诗之路景点故事采访座谈会,根据主办方意见,要以唐诗之路故事串起景点,每一景点,游客只要点击景点名称,就可听到有关这一景点的历史文化甚至民间传说故事,要有正面意义,以唐诗之路上景点为限,以唐代为中心,上可追溯既往,下也可作适当延伸,但中心点还在唐代,至少要有唐诗为证。时间限制在每一故事不超过八分钟,太长了怕给游客以听觉疲劳,故事要新鲜活泼,老少皆宜,要喜闻乐见,百听不厌。根据这一要求,由座谈者提供线索及故事梗概,他们边听边作记录,再另请写手整理成故事,请播音专业人士作录播。这样的方式,对于推广宣传诗路文化,应该别有意义。

以这样的要求,刘阮遇仙故事,也是一则在剡地流传久远且广泛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但要把它说得生动鲜活,留下惆帐韵味,却需要作出适当改造,这是一个永远值得再创造甚至可以多种文艺形式表现的民间故事,包括可以改编为诗歌,舞蹈,音乐剧,戏剧,也可改编为地方戏曲如越剧调腔等形式,改造得好,应该都可成为经典。这需要天才写手和艺术大师表现,这也是无可穷尽的文艺创作。下面笔者尝试以故事形式作叙述如下。

东汉永平年间,时值早春天气,剡溪两岸,木叶尚大半凋零,剡县两位青年农民刘晨和阮肇,一早相约,上山采谷树皮(一种造纸原材料,当时剡溪两岸多剡藤,用以制作剡藤纸),一说是上山采药。他们来到天台山脉,就是今天新昌刘门山一带。当时这里山深林茂,沒有人烟,他们跋山涉水,在森林里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且,迷路在山里,一晃过去了十三天,他们所带的干粮全部吃完了,每天摘山中野果和饮山涧溪流以解饥渴。正当他们精疲力竭之时,忽见远处山上,有一棵硕大的桃树,生满了桃子。可惜前面有陡峭的山岩,深邃的山谷,激流飞瀑,奔腾有声,无路可走,他们为饥饿所驱使,互相帮助配合,攀援藤葛,终于爬了上去。他们来到桃树下,摘鲜桃充饥,各吃了几个桃子,就觉得消除了饥饿,恢复了体力。他们又下山,持杯取涧水而饮,并洗了个脸,这时他们看到有艾青叶子从山间流出来,看上去很新鲜的样子,又看到一只木头杯子漂浮在上面,还有芝麻饭粒也在流水中,他们两人感到奇怪,互相说:这里不远处,好像还有人家呢!便一起渡水,溯流而上二三里,又爬山,见前面有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美丽妖娆,姿色极佳,她们见两个青年男子带着刚才捞到的木头杯子而来,便笑容可掬,齐声说:刘阮二郎,是给我们送还杯子来了!刘阮两人不觉惊奇,这两个根本不认识的美女,怎么知道我俩的名字呢!正在纳闷,她们高兴地说:早已在等待你们了,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呢!便不由分说,邀请他们去家里作客。她们的家,是以竹筒锯为两半做的瓦片,像竹子造的房子,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张大床,都挂着绛色罗帐,帐之四角,各挂风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来个侍候服务的女婢。这时两位美女命令说:刘郎阮郎,经过长久跋山涉水而来到这里,虽吃了仙桃,但尚未饱,快做饭来!不久,见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等食品一一端上来,招待他们。味道极鲜美。食后,又上酒,与美女同饮。这时,一群美女上来,各拿桃子三五个,笑着说:祝贺两位美女的贵婿前来。酒足饭饱,音乐响起,两位美女与刘阮吃交杯酒。两位青年既感高兴,又有点忐忑不安。至夜暮四合时,美女请青年男子各至一大床就寢,两位美女也各同入帐内,欢言笑语,声音清丽婉转,令人忘忧。

一晃不觉十天过去了,刘阮才想到回家,想与美女告别,美女们说:你们既然已来这里,也是前世福气把你们招来,还何必言回家呢?两位男子只好又在此逗留了半年。这时,气候草木都已春光烂漫,百鸟啼鸣,有杜鹃鸟叫声如不如归去,刘阮听到,更起乡思之情,有点归心如箭,日夜不安,苦苦求归。美女说,真是尘世罪孽牵着你们不放,该怎么办呢?只好叫来美女,约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同欢送刘阮还家,并指示回家的路。那是两个世界,美女自然知道,刘阮一旦返回尘世间,就难以回来了,故分别时难免缠绵悱恻,叮咛不休,而刘阮则已归心如简,哪里听得进去。

告别桃源仙境,两人兴冲冲还家,谁知故旧零落,村中房屋道路全部改了面貌,问村中之人,竟已无一人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有祖宗上山采药,迷途不得归,至当时,已为晋太元八年(383),离他们上山为永平五年(65),已历三百多年。他们顿觉失望,无家可归,两人找到村中那井栏圈还在,茫然若失,徘徊了几天,只好又相约返回桃源山中而去。谁知到得桃源,这里也群峰叠嶂,云山雾海,桃花盛开,溪水清澈,而旧径难觅,仙女告别时叮嘱过的返回路线也找不到了,他们每天只好徘徊溪边,惆怅无端,听鸟声鸣叫说不如归去。至今那山村还有刘门坞、惆怅溪、迎仙桥、采药径遗址,唐诗中更有曹唐、元稹等游仙诗多首以记其事。

 

大佛寺石弥勒像故事

大佛寺开山甚早,还在东晋永和年间,已有高僧栖止。当时有三位高僧,一位是支遁,因中原战乱,追随另一高僧竺道潜来到剡中沃洲,买山而隐,卜筑沃洲小岭,僧众百馀,与他研学佛学,后又移石城山,即今大佛寺,建栖光寺,最后因病去世于石城山中,才五十多岁,当时隐居于剡县的名士雕塑家、音乐家戴逵曾来吊唁,朝廷也派王珣到石城山吊唁,事载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另一位高僧是于法兰,在石城山足,建元化寺,就是今天大佛寺千佛岩前身。第三位是高僧昙光,真正留传至今与大佛寺有历史渊源的还是这位东晋高僧昙光,他是江苏昆山人,游历江东,于永和年间,至新昌石城山中,见这里巨岩环布如城,中间空地开阔,便劈山开径,至此隐居。为考验他佛心是否坚贞,山神曾派老虎与蟒蛇来威胁他,他一如平常,念经不止,了无惧色,还以敲木鱼的柱子敲着老虎和蟒蛇的头,叫它们认真听经,山神见状,就推室相让,去了天台寒岩山。昙光于此建隐岳寺,生活简朴,活了一百一十岁,最后以衣蒙头而坐化,后由剡县令筑塔安葬,今尚在大佛寺放生池畔建有昙光禅师法塔。

南朝齐永明年间,剡县高僧僧护至石城山隐岳寺隐居,一次经过北面一巨岩下,忽听见有丝竹管弦之声,又见有佛焰在岩石上透出,金光万丈,他知道这是佛界灵光显现,便擎炉发愿,欲在此凿百尺金身,建造佛像,以遂佛愿。此后他孜孜不倦,建佛不休,但工程浩大,难以仅凭其一人之力完工,不久僧护病逝,临终遗愿说,本不期望一生完工,下辈子我还要来建造这尊大佛。他去世以后,果然不久又来了一位僧人,那就是僧淑,他继承遗业,奋力而进,但终于因资金不足,未能完工,僧淑又去世了,他又遗言,来生还要来建此佛像。

不久,有始丰(今天台)县令陆咸,罢任还乡,途经剡溪,夜宿于此。那夜正遇大风雨,他因惊恐不能入睡,坐着打盹时,忽见三小沙弥乘流来告,说,君自识性坚贞,自然安稳,可建安王患疾未癒,请你转告他,他若资助建剡县大佛成功,身体必定康复。此言不虚,请你一定要转告他。他梦醒以后,虽觉奇怪,但也未放心上。陆咸回到家乡苏州以后,一天外出散步,忽在巷弄里碰到一位和尚,突然拦路问他,可还记得剡溪之梦?他脱口说,不记得了!那和尚说,愿你再想想吧!说完忽然不见。这才让他记起剡溪之梦,这才感到,此事得向当朝皇帝汇报。众所周知,南朝梁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甚至连皇帝也不当要去做和尚,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建安王正患病,半身不遂,四方求医问药而不果,今听陆咸报告,自然十分重视,他立即派国师级高僧僧祐前往剡县建造大佛。而僧祐是何等杰出的高僧,他的《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至今尚存,是佛教史上重要典籍之一,他更以佛学修养深厚,学识渊博,戒律森严,信徒极多而著名于世,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佛像建造大师,当时南京栖霞寺、定林寺大佛都由他亲自指挥建造,他擅长于目准心计,摇控指挥,不以死板尺寸,而以视觉效果现场指挥造像,佛像建好后尺寸无爽。他带着大批工程队,雄厚资金,到石城山即今天新昌大佛寺后,见工程气局欠大,乃铲入五丈,重新建造佛像,并以坐躯五丈,若立形则十丈为设计,以体现百尺金身之愿望(因岩石不够高,无法建十丈大佛),化去三年时间,终于完工。当大佛完工时,佛首圆晕,天然生成,胸中万字,自然隆起,若有神灵然。当时,这尊大佛,在江南为首屈一指,不但雄伟壮观,且艺术形象极好,比例匀称,面容慈祥,超尘绝俗,称鸿姿巨相,不世之宝,无等之业,震惊当世。不仅此也,他还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撰写碑记以记其事,此碑即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至今尚存,长达二千二百八十多字,庄严庄重,文彩富丽,为刘勰除文心龙外硕果仅存的碑记和长文。据称,大佛建好以后,梁建安王萧伟身体果然康复,如陆咸梦中所见僧人所嘱托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伯
后一篇:忆成季梧老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