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登临海峤诗解释
(2018-04-27 09:57:23)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公元428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五年谢灵运因文帝示意上表陈疾再次东归会稽故里
作品名称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
创作年代南朝宋
文学体裁五言诗
作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品鉴赏
3作者简介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
杪秋寻远山,山远行不近。与子别山阿,含酸赴修畛。
中流袂就判,欲去情不忍。顾望脰未悁,汀曲舟已隐。
隐汀绝望舟,骛棹逐惊流。欲抑一生欢,并奔千里游。
日落当栖薄,系缆临江楼。岂惟夕情敛,忆尔共淹留。
淹留昔时欢,复增今日叹。兹情已分虑,况乃协悲端。
秋泉鸣北涧,哀猿响南峦。戚戚新别心,凄凄久念攒。
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 。
当初文帝登基,诛杀灵运宿敌徐羡之等,谢客曾满怀希望,就任秘书监丞,与修晋书,但宋帝所赏识谢灵运者不过是他的族望与文才,实际上对他却心存疑忌,因而可以慷慨地称誉灵运的诗书为二宝,但却并不予以高位实权。灵运意殊不平,旷政游行,默示抗议,终于引来了这第二次的放归贬逐。这次打击较之前番外放永嘉更为沉重,绝望之余,则更趋放荡。宋书本传记: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纵情山水,放荡形骸,其实是内心幽愤外在的变态宣泄。这一点,唐人白居易看得最彻底。其诗有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偕奇趣。读谢灵运诗放荡越甚,幽愤越深,一旦与知己相对,时就会表现出加倍的沉痛与热切。此诗正可见出谢客放荡之下的庐山真面目。
诗题中涉及三人,谢惠连、灵运族侄,才悟绝伦,谢氏家录曾记,灵运与之相对,辄得佳句,传诵千古的池塘生春草句,相传就是久思不谐,梦见惠连而得之。羊为羊璿之,何即何长瑜,早在初次归隐时,何长瑜即与灵运交好而蒙赏誉。此次再隐,灵运与三者并颖川荀雍,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本传及后人则称为谢客四友。题中临海,即今浙江天台,在会稽西南,为道教洞天。彊中,当即今浙江嵊县罅山下之彊口,位于会稽与临海之间。题意为将远登临海的尖山,由彊中初发,而作此诗,赠堂弟惠连,惠连如见羊璿之、何长瑜,可请二人一起和作。注家每以题中临海一名,而谓诗当作于宋书本传所说,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时,然而传所记为陆行,诗所叙为水行,故当作于此前。宋书记,谢何相交在初隐时,而与羊璿之交在再隐后,诗题羊何并题,则定此诗作于再隐后、开山前,大抵不差。灵运在嵊有石壁精舍,为其南居。所以此诗实由南居启行后作,很可能是历游嵊县诸胜后初发远涉海峤之想。
全诗三十二句八句一层凡四层
第一层写远游别弟,两情依依之状。起二句切题面,登临海峤,并点明时令深秋,往寻远山,山远行不近,看似语意重复,细味之,可感到诗人矛盾的心情。寻游之兴固佳,然而想起行程遥远,又不禁愁从中来。与子别山阿两句,点题面初发彊中,且以含酸赴修畛,将游兴与愁别的矛盾,侧注到愁别中来,离情是如此的深重,往时携手联袂,今日中流分别,情怀依依,舟已行而人犹引颈相望,奈何舟行太速,颈犹未酸,行舟已隐没在曲屈的汀州之中了。
第二层写惊流泛棹,日落栖泊,但离思无时或去,往事都来心头。前二句笔分两面。隐汀绝望舟,为送者设想,从弟一定还伫立江岸望断去舟,然而行者则已骛棹逐惊流,骛棹急速行进的船,在骇浪惊涛中,心潮起伏了。三四句合二为一,用列子中公孙朝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语,说的是真想把一生的欢乐合在一起与从弟并作这一次的千里之游。这是承上两相遥望而来,很自然的想法。旧注解为欲抑平生相与之欢,而独为远游,误甚。既未明上下各二句的离合关系,又分明忽略了并字,但是分别已成事实,并游之想徒为子虚,千里独行,愁思中不觉已夕阳西下,当是泊舟栖息之时了。寻寻觅觅,诗人终于停舟系缆在临江楼下,偏偏选中此地泊舟的理由,不仅是因为黄昏当息,更因为此地曾与从弟等同来共游故地,独栖回忆当时的情景,也是稍纾离思,慰情聊胜无的办法。
第三层承上申足别恨,忆昔本为消愁,但结果旧日共游之欢乐,反而映现出今日独行的悲苦,旧欢转成新愁,不禁叹息频频,这种无可排遣的愁怀本已使人劳心焦思,更何况又逢这启人悲怨的深秋,耳畔只听得秋泉活活,哀猿嗷嗷,悲愁断肠的秋声,弥漫在夹江两岸,闻此戚戚,新别之心更引动了旧事万千都来心头。
第四层力图从悲苦中振起,拟想舟至剡中,登游寻仙的情景以自遣,诗人不堪新愁旧悲转相交煎的心情,就计算起行程,明日从鬼谷子修行的清溪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浙东名胜剡中,而后日清晨,就可攀登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了。一旦在高出尘嚣的云霓中徜徉,归期就将不复计虑。也许此游有幸遇到接引汉代王子乔到嵩山为仙的古仙人浮丘公吧,那么就更要与从弟永远分手了。全诗在远游成仙的遐想中结束,又仍含蕴着对从弟的怀恋,正与开头远行惜别首尾呼应,复杂的情思是喜还是悲,是喜为主还是悲为要,恐怕诗人自己也难以说清,而读者则不妨见仁见智去慢慢品咂。
不难看出此诗体制酷学曹植的名篇赠白马王彪,彪为植之异母弟,此诗则赠从弟惠连,二人都受倾轧,无法在朝廷存身,而作远游。灵运曾谓天下之才共一石,曹植得八斗,自己得一斗,余一斗天下人共分之,而由此诗可见灵运之心祈陈思不唯在仰其才,更在于可引为同病相怜的隔代知音,其愤而成篇,赠白马王彪序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钟嵘所说谢诗共源出于陈思,洵为慧眼独具。
诗歌情景相生辗转入深,又借顶真格联结上下章,藉其缠绵回环的音声,加强抒情效果,也同于曹诗而语言之于古拙之中见淳厚,如前析起句然,更可见仿效之迹,然而正如谢客学曹诸诗,都并非邯郸学步一样,此诗之于赠白马王彪也有所创新。
二诗都转韵曹诗,都押平声韵,谢诗则平仄韵互转,在音声的扬抑变化中更见掩抑之情,这种韵法成为后世转韵五古的典型韵式。
谢诗的构思与间架也更趋复杂,从所要表达的情意看,赠白马王彪是较单纯的骨肉相残宗臣去国之思,悲愤苍凉,而此诗则合远游的佳兴与离别的悲苦于一体,离愁中还更暗蕴外贬的牢愁,要将这些复杂的情思揉于一诗,其结构势必不能如曹植那样一线单衍,而运用了前析由游兴与行愁并起,再侧注于行愁反复剀陈,更由愁中所见秋景,折到遐想游兴,最后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两句双收回应。诗思就如游龙行空,夭蜷连蜷,在深曲中见慷慨之情,较之建安诗更耐咀嚼。
虚实详略的安排是此诗较曹诗精严的又一表现。曹诗七章,景物描写与抒情有所交叉,但并非每章如此,后半几乎全为抒情,而此诗四章,每章情景互转,两相比较,可见曹之有所交叉,并非有意安排,而谢之情景互转,注重人工经营,但是其情景的位置富于变化转换,十分自然,可见到了锤炼精工的境地。篇中第三节的忆旧共增新愁一节,尤可寻味,反反复复,是诗中之尤详者,但详中有略,并不铺写旧游景况,只在感情的交战上做足文章,令人读来,就有回肠荡气之感,如果加以铺陈,则必转移全诗主线,就会滞涩而累赘了。这种略中详,详中略,较之曹诗之取材,也更可见匠心作用。
曹植与谢客都以高才疏放见称,而其实又都是情感充沛而又深蕴之人,当其与亲友相对时,卸去了放诞的外衣,而以赤子之心相向,长歌当哭,其感情其实热得烫人,这也是中国士大夫的一种典型吧 。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谢康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