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之范冰冰:真实的才是完美的

在中国传媒大学《万物生长》的点映式上,中国电影资料馆没有现身的范冰冰意外出现,惹得学子们大呼过瘾。稚嫩、挑剔、花痴、狠宅的学子们,亦如影片中青春恣意的他们。如此多元的学生,嘴刁、花样,他们可能是难伺候小皇帝小公主,消解权威而又放肆洒脱。但范冰冰应付自如,随意玩笑。在她看来,舞台不是刻意掩饰的地方,恰恰是其尽情展示的地方。她独有的气场让年轻的学生们眼前一亮。
电影放在学校点映,本身就表明制片方的野心。《万物生长》主题诞生于学校,而今成片后在学校点映,一方面体现影片对受众对象的重视,一方面也是让这些难伺候的新生代学生们挑刺。学生最厌虚伪造假,这市场中生成的片子,其实很少有让学生满意的。但对于监制方励、导演李玉来说,这恰恰是最卖力也是最自信的地方。诚如范冰冰所言,在她所饰演的角色中,她于李玉的戏里是最卖力、最真实的。因为李玉的导演口号是:虚假可耻。
当李玉遇到范冰冰,真实与虚假的激烈碰撞产生了绚丽的火花。演员,尤其是新生代演员,状貌之美永远是脆弱的皮囊,虚假则是他们致命的要害。要让人们记住一个年轻演员,唯有真实。电影需要事实与真实的呈现,但是因表演的多种可能,炫技涂抹成为不少演员粉饰门面的工具,这让演员们给人们造成了刻板僵化与千篇一律的印象。而真实的演员,便会凸显一个演员的个性,让其本真的一面展现在荧屏上。导演与演员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唤醒与被唤醒,或者说是驯养和被驯养。
演员就像一粒种子,而导演则像土壤,有什么样的土壤便长什么样的苗子。好的演员一定要遇到好的导演,否则,这种子只能沦为一种摆设和工具,而得不到滋润,归根结底是得不到驯养。我一直觉得范冰冰之于李玉是相互驯服的,彼此成为改变对方的那个人。没有李玉的范冰冰和没有范冰冰的李玉,都似乎缺乏一种骚情到骨子里的暧昧和犀利。范爷骨子里的灵性并没有得到挖掘,直到她遇到李玉。有时候恣肆的演员不见得就能演一部好片子,这往往给人一种凌乱、碎片式的观感,而李玉的真实更像是一把剪刀,裁掉了演员身上的被普通的、一般的、平常的演技指导与实践,撕掉演员的面具,让其最真实的一面得以展现。
李玉的这种裁剪就是一种可贵的驯养。“驯服”在我看来并不是贬义词,它不是让动物成为温顺的家畜,不是让人成为平庸的附庸,驯养恰恰能让人成为一个保持克制、表达真实的万花筒。刘瑜曾经说,克制是一种美。其实,范冰冰在李玉的驯养之下,便成为一个表达克制,表现精准的的万花筒,这万花筒向观众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多彩的范冰冰。
正如央视曾经的辉煌造就了强大的李玉一样,李玉也造就了范冰冰。李玉从央视拿到了真实的电影内核,形成了她在画面逻辑、叙事结构上的独特表达,让她可以在极尽困难的情况下,发扬光大这个内核。李玉曾说,她成名之后会有邀约拍摄现成的电影,但是她对于剧本的苛求,让她宁愿放弃一种为完成拍摄任务而导演赚钱的机会,她说她不是那种职业导演,而是遇到可贵的新闻素材才要付诸实践的导演。电影不在编,而在编得真实。我相信有很多导演都是编故事的高手,但往往陷入技术自傲的漩涡,那样的电影因为不真实而不具有生命力。李玉恰恰有了这样的电影生命力,她又将这种生命力移植到了范冰冰身上,口号便是“虚假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