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正邪战场上的人性灵光
(2013-12-15 02:51:5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西方社群主义最著名的理论代表人物迈克尔·桑德尔。曾经用用一个故事提出正义与忠诚的命题:“弟弟杀人,作为警察的哥哥应如何?将谋杀置换成考试作弊,哥哥又会有何种反应。”最终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可见选择的困境无处不在,道德责任离我们并不遥远。
资深编剧袁锦麟的导演处女作《风暴》,虽然是部火爆的3D动作片,同样涉及了相似的问题困境。在这部警匪片里,刘德华饰演的吕明哲警官对干女儿的爱是对是错,他的报复时对是错,并不是容易解答的问题。在他的价值体系里,公平正义至高无上,超越家庭超越亲情,但最终亲情异化了他的价值观念,可是即便如此,正义与情感仍然纠缠不清。他那“一个都不放过”的狠毒里,夹杂着理还乱的情法争斗。在刘德华正义与邪恶之间,仇恨的出现似乎如血液般浸淫到两者的世界,在中间形成了一段暧昧的区域。华仔的眼神中慢慢有了戾气。而犯罪者林家栋的眼睛里却开始有了温情,剧情反转的过程中,其温情不断被放大,以致成为一个生命的支撑力量。
刘德华与林家栋的转变成为推动叙事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让影片的思考纬度得以拓宽。起先时典型的猫鼠游戏,一个正派一个反面,正邪不两立,哪怕是旧友。之后,两人纷纷陷入各自的矛盾,前者不得已将干女儿的爸爸推向死亡,后者与女友的关系渐趋紧张。剧情铺陈步步为营,在此过程中,影片逐渐放大了两人心底的善良与邪恶。从某种程度上说,最后的中环一战乃是在正邪善恶混沌混淆之时的一种厘清方式。唯有激战,能够放大每个人的内心,也才能在剧情上推向高潮。
此时,动作戏的高潮与情感的高潮互相碰撞,平行交叉的处理方式在香港警匪片传统中并不多见。从警匪片的英雄主题到银河映像奠基的宿命论,黑帮警匪片在定格经典形象的同时,也在缺失直接与复杂的交互,即直接火爆的动作场景与复杂多重的情感体验在叙事中的交流。在这点上,《风暴》算是促进香港警匪片的迈步。同时,当回顾近年来香港警匪题材日益沉溺于思维快感中时,我们发现曾经的香港如今太过寂静,火拼、对峙、爆破等等成熟的类型元素逐渐缺失。此时,《风暴》的尽皆过火倒像是为警匪片重新注入了火爆的性格。将香港变成“战场”,这样的气魄才是属于警匪的世界。
于火爆之中,影片同时提供了一份震撼。当林家栋迈步逃离战场时,影片中似乎出现了一道警匪电影中久违的人性灵光,经由警匪到战争直至灾难,此时,正义与邪恶的关系才开始拨开云雾。选择的困境虽然无处不在,但是迈步的那刻起,便注定有人放下屠刀,有人选择相信。理查德·波斯纳在《法律与文学》不无失望的说:“人这种动物可以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他知道,有生之年的人和努力,都收效甚微。”突然而言的车祸,让一切寂静下来,奔跑向未来和安全的林家栋,被摄影镜头纪录下横死,似乎印证了理查德·波斯纳的悲观。但是即便如此,电影中仍然将这份得之不易的人性灵光延续下去,凝结成刘德华的一封信以及姚晨的眼泪。
迈克尔·桑德尔在解答人性选择困境时提到了“共同善”,他似乎非常相信道德在维系人际关系时的重要作用。当情与法的关系变得暧昧不清时,或许道德会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正如电影种所提醒我们的那样,支撑起道德的将是那战场上不期而至的人性灵光。《风暴》在用一场战争与灾难诉说因果宿命,同时也在废墟中建立起这个社会得以运行、个人得以心灵安宁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