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东湖湖畔。目前有四样镇馆之宝,分别是旧时器时代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候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以及元代的青花四爱图梅瓶。此次仅看到了其中之一的曾候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在其它地方参展,另外两件在综合馆,时间不够没有参观,很是遗憾。
博物馆所有展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借此广而告之一下。尤其是在省内的朋友们,有空可以去看看,个人觉得它还是很值得去的一个地方。暂时没有机会去的,也没有关系,请随着我的脚步,来看看这些数千前之前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吧。无论是礼器,乐器,酒器,玉器,兵马器,生活用器,无一不透露着古人超凡的审美与智慧。当你看到硕大得超乎想象的酒器时,请在心里莞尔一笑就好,也许,你就会明白,某些湖北人过人的酒量从何而来了。。。

这是一种想象的吉祥动物,身体像鹤,而头上却立着鹿的角。中国古代把鹤,鹿当作神鸟和瑞兽,是沟通人,鬼,神的灵媒。出土时放置于主棺的东边,可能意在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

尊盘是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嚣,尊放于盘中,是用来冰酒或者温酒的。这件尊盘共饰龙84条(尊28,盘56),蟠魑80条(尊32,盘48)。造型美观,极尽奢华,是先秦时期制作的最为复杂、最为精美的青铜礼器。

据说这个曾候乙有点越级,按道理天子才可以九鼎八簋,诸候使用的礼器在数量上应该有所减少。估计此人势力比较大,自视为天子。

这大概就是古代的酒桶了吧。如果取酒时不小心掉进去了,可真是醉生梦死啊。。。

真的惊叹古人的想象力,这些似龙非龙的神兽,他们是怎么凭空创造出来的?

这也是一种酒器,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外围盛水或盛冰,里面盛酒。中间有钩子把两部分固定起来,保证盛酒的缶能够固定在酒器上,酒不会洒落出来。

这个酒器不知道啥材质(不知道是不是青铜,忘记拍标牌了)体积着实也不小。

这是博物馆常年都会展出的镇馆之宝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重4400公斤)。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所以也称青铜双音编钟。

小学课本上经常看到的东东出现在眼前。激动啊。。。

这些工艺精良的乐器,从任何方向看,都是美轮美奂,让人惊叹。

这镈钟不属于64件编钟乐器,因此它外观与其编钟不一样。在它上面刻有铬文,记载了楚惠王熊章在五十六年时赠送鎛钟给曾候乙作为宗庙祭器一事。




比上面那个木衣箱更出名的是这个表面书写了二十八星宿名的箱子,不巧,也出门参展了。

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个金盏还配了一把硕大的勺子(未拍)。金盏全器饰有蟠螭纹,雷纹,涡云纹等。金盏重达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

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长达48厘米。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1根玉销钉雕成,共16节,可能活动卷折。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拍得方位不对,看不到细节)。


谁能猜出它们是做什么用的?通过它的名字去想一想。其实用途有点恐怖,是放在死人口中和颅腔里保护尸体用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就是了。。。)你猜对了吗?

同其它乐器一起出土的东东,作用不详。

看着它,有没有联想起魔戒中索仑魔军骑的战马?


这个展柜的设计很特别,如电影《英雄》中的画面,当万千箭羽向你袭来的时候,真的让你有不寒而栗,在劫难逃的感觉。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剑,看着就觉寒气逼人。不过,这是仿制品,真的出门巡游去了。呵呵。。。


这个里圆鼓鼓的东东,好像一个地雷哦。。。



有一个跟这个造型有点区别的灯具叫人骑骆驼灯,比较有名一点,图册上可以看到。是战图时期的。

插播一句跟主题无关的话,比起湖南省博物馆。我觉得还是我们的博物馆比较好一点,至少是免费开放的。比起湖南省博物馆拍回来的片子,当然是这次比较好。相机和技术先不敢说,光清晰度就没法比啊。所以时代在进步,我也是有进步的。。。废话完毕。。。闪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