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炬火烛天谁寐? “一卷山河”惊奇

(2008-08-11 16:30:02)
标签:

奥运

开幕式

财经

分类: 专刊

【现在开幕

炬火烛天谁寐? <wbr>“一卷山河”惊奇

 

火烛天谁寐? “一卷山河”惊奇
于东辉  朱耘
 
10,9, 8,7……”伴随着鸟巢上空轰鸣的礼炮,场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缶上黄色的灯光明灭变幻成大写中文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倒计时字符,鼓声如雷,震天动地。
  2008年8月8日20时00分,北京,鸟巢,沿中轴线飞来的29名飞天从天而降,计时7载,倾国之力筹办的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终于拉开帷幕。

中国红、汉字与画卷的征服
  “你不这样又能哪样呢?”摊开两手,奥运开幕式导演组成员樊跃在一档电视节目上诉苦。
  “如果大家认为你一定是这样(做节目),那实质上他们所指的就已经是很经典的一种现象,或者是符号。”3个月前,樊跃这样为自己的创作思路辩护。
  现在我们明白了樊跃所说的“一定是这样”指的是击鼓、太极等张艺谋一贯用以表达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
  回到8月8日的鸟巢。
  古琴悠扬,舞台中间伸出两个中国画的画轴,画轴缓缓向两侧拉开,画幅右上角是用笑脸勾出的红日和青山,下半部却是空白的画卷,几名舞蹈演员用肢体在画布上起舞、作画。
  画卷拉开的同时,幻灯依次以木刻板画的风格展示着中国的古典元素:瓷器、日晷、樽、司母戊鼎、天文仪、瓦当……
  8日晚上的开幕式上,我们就这样再次领略了典型的张艺谋式表述:中国红、汉字与画卷。
  像张艺谋所有的影片一样,开幕式上多次出现他钟爱的、饱满的中国红。这种红色是张艺谋与世界对话的主要元素,此次频繁出现在开幕式上,表达了张艺谋对民俗的突出和对热情的张扬。
  在《文字》乐章中,演员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将活字印刷的发明全过程向世人展现,数百个方块组成的字盘,通过凹凸的跳跃,拼出了象征中国文化精髓的“和”字。
  一个“和”字,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期望,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峰教授认为,“和,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和谐的期待以及全世界共同发展的理念。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是和谐、和平与共生,这个价值观表达得非常好。”
  对于开幕式中对汉字的突出,胡智峰则认为,中国文字的神妙,像文化一样,中国语言和文字是分离的,要花很大力气解读每个字的深意。所以汉字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复合、含蓄、具有象征的内涵。
  整个开幕式,运用了论语、飞天、水墨画、文字、汉服、长城、京剧、孙悟空、丝绸之路、茶、瓷器、《本草纲目》、华表、龙、太极等诸多中国元素,然而象征中国文化的元素远远不止这些。一场开幕式也不足以将所有中国元素全部表达。开幕式结束后,一名国外朋友对记者表示,他认为整场开幕式所表达的东西与其这些天在中国、在北京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让他很震惊,多次用“Wonderful”一词来形容整个开幕式的节目。

孩子 —— 个体价值的国际思维
  “开幕式能否给世界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在于其形式多么新颖、场面多么恢宏,事实上这更是一种国际思维方式的较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说出他对奥运开幕式的看法。
  五星红旗被身着各民族服装的人们簇拥着走向旗杆,已经不是我们看到的像天安门广场升国旗那般庄严肃穆。雄壮豪迈的《歌唱祖国》改由童声委婉、悠扬地唱出,这一刻,没有哪一位观众会认为失去了升旗仪式的庄重性。“这就是一种更为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胡正荣教授指出,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他们更为注重对孩子、弱者的关注,对个体价值存在的关心,但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我们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团体、整齐、和谐的思维。
  童声歌唱、孩子吟诵儿歌、绘画、弹琴……50分钟的表演中,孩子的声影多次出现。
  尽管在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中,很多节目都由群体共同演出完成,动作整齐划一,但是单项节目不乏对个体价值的关心与突出。
  “人与自然的和谐,换句话说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既是中国哲学所推崇的,也是全世界人共同的理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说。《自然》乐章,伴随着太极与中国功夫的展示,一群孩子们绘出了一幅多彩的未来。
  借孩子们的儿歌,道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自然而又颇具感召力。
  8月8日,全球上亿人通过电视机收看了奥运开幕式的转播,开幕式的诸多中国元素更多地通过镜头语言向全世界传导。
  胡智峰教授则对此次开幕式提出几点异议:首先是结构不够简单,人物不够群像化,所以会给外人带来理解障碍。“像《红楼梦》就太复杂,外国人很难理解,而《功夫熊猫》的成功就在于其通过简单的故事折射出深厚的意韵。”其次是缺乏诸如爱情、战争、爱与自由等中西方共同对接的人类共有的母题。

一段“缺席”的故事
  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13岁的超级小英雄Nikki Webster唱道:在南端的天空下,生活着各民族的人们。他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在这里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同生存与发展的自由与和谐的美丽空间。新西兰的黑、意大利的蓝、爱尔兰的绿、中国的黄、美国的白,将奥运五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象征着世界一家的人类梦想。
  “历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都将通过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表达人类共同的主题和独具本国特色的主题。”胡正荣教授说。
  李山教授也指出,任何一部作品、一台演出,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善、美的东西。
  回顾上届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希腊勇士在短短400米的跑道上演绎了108年的现代奥运史,绕场一周的椭圆形跑道上,54名少女分牵着27条象征终点线的白丝带,每条丝带又象征着一届奥运会。从1896年首届奥运会开始冲刺,跑到十、十一道间时,突然摔倒,带着表演式的“挣扎”起来重新向前跑。这寓意着因二战而被迫中断的两届奥运会。一个摔倒的动作,寓言般地表述了奥运史上两个黑色日子,表达了对和平的痛恨,对战争的追求与渴望。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永不放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进。
  回顾近年来的奥运开幕式,似乎都在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北京奥运会,打破了“故事”的传统,用场景上演一次次中华文明的历史飞跃。“不讲故事未必就不是好的开幕式。”李山教授对记者说。
  胡智峰教授认为,奥运会是全球的体育盛会,我们向世界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是只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全球更多国家的人们眼里,中国还十分神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非常少,而奥运会正是一个向世人展示中国悠久文化的机会。“中国的文化很神妙,复合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内涵。甚至我们作为中国人,很多东西也未能明白其深层含意。”
  尽管开幕式后有人评价认为,开幕式中所传达的中国元素太过古典、元素有些单一,没能展现奥运会作为全球的一起体育盛会那种全民欢腾、狂欢的感觉,但胡智峰教授认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存在古典与现代的差别,只要是优秀的东西,就值得向全球推广。李山教授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历经多次沧桑巨变,能够传承、沉淀下来的东西正是其精华所在,借助奥运契机,一方面有助于国人对文化精髓的重新审视,也有助于通过多层面的文化交流使之发扬光大。
 
(来自:中国经营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