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径宇的新闻业务笔记
(2012-03-18 16:08: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背后 |
细节不是纹身,而是骨骼。所以,聪明的记者会将细节作为稿子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点缀。
据说人的身体由206块骨骼组成。但把所有的骨骼都详尽摆放出来的话,读者看到的就是一堆骨头,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身体。
什么细节是必须的,那要看你所表现身体的特性。身体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爬满褶皱;可能是柔软的,也可能僵硬刻板;可能是性感的,也可能俗不可耐;可能是仪态万方,也可能满目凋敝。
描写身体的形容词是抽象的,需要你用细节取代它,这些细节才是你必须的。除此之外的细节,是赘肉。
不要被读者的社会身份迷惑,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读者,都应保持清醒:他是一个人。你的文章首先是写给人看得,其次才是给不同身份的人看得。所以,我们不管写什么,先让人喜欢看。
怎么写,人才会喜欢,凭良心问问自己。
你的稿子,值得付印吗?
有机会看看印刷机上哗哗流动的报纸,不知你会惭愧,还是自豪?
那么多印刷工人手忙脚乱,那么多投递员凌晨出发,千门万户的读者满怀期待的打开——你的稿子,值得这么多人付出,又值得这么多人期待吗?
写值得付印的稿子,是记者最基本的职业追求。
记者要时刻保持归零心态,警惕被职业假象所蛊惑。你不是无冕之王,不是人间纠纷的调解员,不是官员的幕僚,不是有钱人的御用文人,不是穷人的救星,不是正义与否的审判者,不是拿稿子作交易的生意人,不是某个利益群体的代言人。
记者仅仅是记录者,记录什么?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我们时代进程中的现象。
写完稿子后,把文档关掉,简要地复述一下,我的稿子要告诉读者什么信息?说清楚没有,这种写法读者会喜欢看吗,是不是还有一些可以删掉的废话。
想象一下,这个稿子将发表在报纸的哪个位置,如果你是读者,看到这个稿子时,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这个稿子对读者有用,并且读者看起来不累,那么,它才算达到发表水平。
好的记者,会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自己不满意的稿子,千万不要侥幸发表,那将有损于自己的名声。
模仿和抄袭,只差一步。聪明的记者,善于在模仿中进步;愚蠢的记者,才会用抄袭的手段赚取工分。
遇到一个选题时,先看看优秀的媒体和优秀的记者是怎么做的,如果恰好有顶尖的范文,不妨想想,如何做,才会超越它。
青蛙在井底看到的星星,对它来说就是天空的全部。如果它终其一生都安于井底,那么,永远都不知道天空原来如此辽阔,星星这么繁华。
我们要经常告诫自己,天空比看到的大的多,星星比数到的多太多。
做记者,赢在视野。
有人问,你们的报纸办给谁看?
我说,给人看。
给人看?废话。什么人?
我说,青年人。
什么青年人?
我说,有想法的青年人。
什么想法的青年人?
我说,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青年人。
闻者不明就里。我说,我们的报纸,要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个正派人,如何维护一个健康的家庭,如何看待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如何观察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格局和潮流。
闻者问,如果编辑记者没有想法,怎能做出有想法的报纸,怎么满足有想法的读者?
我说,我们办给人看,所以选题和写法要让人喜欢看;我们的编辑记者即使想法再多也不够,所以我们会采访很多有想法的人,让有想法的人成为我们版面的主角。
闻者不满意这个答案,我也觉得言未达意。
我们的答案是,不仅要做,还要做好。不是现在,而是在新闻观念转变之后。目前,我们在做固本的工作,先要转变新闻价值观和新闻操作方式。
把马步蹲扎实,再练拳脚。否则就是花拳绣腿,自取其辱。
写人要见人性,写事要有细节。人性,细节,逻辑,是好稿件的三要素。人性不只是高尚的,也不只是龌龊的,所以,不要把一个人写成雷锋,也不要把一个人写成十恶不赦。连《天龙八部》里的恶贯满盈,都有让人怜惜的身世。往往是,大恶之人背后有大善之举,大善之人,往往心存暗疾。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多做案头准备工作,多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别人多一次补充采访。这就是我们说的“三多”记者,看一看,我们这里谁是“三多”。
多起几十次标题,多比较一下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多和记者讨论。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三多”编辑。
写稿时,先把标题写下来。这是一个好习惯。没有定标题就开始写稿子,写好是偶然,写坏是必然。
你所有的文字和逻辑,都是围绕标题展开的。没有标题的叙述,就是没有伦次的唠叨。
要给一些唠叨话起标题,就等于给一只疯狗套项圈。狗已经疯掉了,戴上项圈也还是在没有章法的乱叫。
写完稿子后,再想想,标题够吸引人吗?
永远不要抱怨你的报纸。山不在高,有你则名。许多名编辑或者名记者,出自不知名的媒体。再著名的报馆里,也不乏窝囊废。靠真本事走遍天下,靠名报馆,浪得浮华。
浮华容易把人抛。
不要起虚标题,不要起绝对正确而空无一物的标题,不要起长的让人拗口的标题,不要起夺人眼球而忘记本意的标题。
标题的要素包括:文章的角度,新闻的落点,响亮的词语,最好还能有一点点戏剧感。能让人记住的标题是好标题,能流传起来的标题是上好的标题。
记者的第一要务就是突破。做社会新闻需要突破,做时政新闻更需要突破。突破口不一样,突破的技巧和方式也不一样。
衡量一个记者的能力,第一项就是突破。不要找借口逃避这个问题。没有突破,就不要谈其它。稿子说明一切。
同类传媒决胜,本质上要看哪家更愿意付出多一点成本。成本不只是报社的投入,同时也是员工的投入。
如果记者和编辑不能给稿子投入智力和体力成本,那么,有什么理由要求报社投入资金(包括工资)成本呢。
做一份有人格魅力的报纸,先要求我们每个人葆有健康的人格。
不要得过且过了,我们都老大不小了,给自己一个清醒的人生规划,在报纸提供的平台上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