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开课没多久,主题就来了。
全班6个孩子,4男2女。身为小主人的R拿出他的巧克力来分享。男孩们很快就结成一致联盟:巧克力只给男生,不给女生。S和F尤为拥护。R在以往倒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意识。但在那个情境下,我也不适宜粗暴干涉,只好看着两个女孩黯然失色,再观其变。
他们不分给女孩的理由是,在学校里,老师安排很多事情都是女生优先。女生先喝水,女生先排队,女生先领饭,女生先领作业本——凭什么全是女生优先啊?不公平!今天就好好报复她们一下!S有些愤愤然,念念叨叨地诉说着他在学校里所受的不公正待遇。
其他几个男孩也表示,这正是他们所遭遇的。
女生不平啦:那又不是我们两个在你们班上,凭什么来报复我们?
说也没用,R的巧克力还是严防死守,坚决不拿来体现绅士风度。
呵呵,想来学校在安排女生优先的规定时,也是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或许也有因女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女孩)相对乖巧,可以树立榜样、带动群体的因素?总之现在形成的一个事实是,男孩子们反倒自视“二等公民”,在分巧克力这一小事上,来了个策反行动了。
这与当年妇女同志要求同工同酬,要求女性解放如出一辙呢!
看来有必要给他们普及一下关于女士优先的由来。我就先安抚那两个还在苦等巧克力而不得的女孩暂缓吁求,问大家,有谁知道为什么要实行女士优先吗?
S说我知道!在古罗马,以前什么事都是男生优先,后来有人觉得不公平,就改成女生优先了。
哦!那看来是从一种不公平换成另一种不公平啦?还有谁知道其他的原因吗?我继续等待新的答案与解释。
没有。没有人给出一些解释。看来这些在“女士优先”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都还没真正了解到规定背后的含义。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压根没听进去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一些解释。
我请他们作比较:男孩和女孩,哪个力气更大些?
就个体的差异性争执了一通之后,他们终于确定,男孩力气更大些。也可以理解,如果男孩不适当谦让女孩,可能女孩都没得机会分一杯羹了。这还只是体能上的比较。
我又请他们比较,在我们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谁在身体上承担和奉献的多一些?
这个不难理解。是妈妈。妈妈要怀孕,要生孩子,还要喂奶。每一个步骤里,妈妈的工作,都是爸爸所不能替代的。
孩子们就各自所知分享了他们所了解的上述现象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便。甚至有女孩讲到极端的事例——有些妈妈在生孩子时会失去生命呵。这与她内在隐约的恐惧有些关系,我及时告诉她,更多的时候,母亲并不把生育当成危险和负担,而是一种荣耀。并且我们坐在这里的人,都很平安地被母亲生下来了。有哪个妈妈不是盼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呢?
结果另一个男孩F,立马满脸忧戚地说,我在我妈妈的肚子里多呆了很久,后来到医院,医生说,要是迟出来一天,我就死了!迟一天我就死了!他讲这话的样子,满脸的担心。
边上的S看着他笑:你不是好好地坐在这里嘛!
F和大家都笑了。我补上一句:是呀,老天怎么舍得让你走呢?爸爸妈妈也盼着你来。我们也一样需要你呀,你要是迟一天没出得来,死了,谁来给我们开门,谁来当我们的小英雄呀?
F又笑,似乎终于可以允许自己活过来,释然,复躺下。
而R,作为巧克力的主人,听到此似有感触,拿了一块巧克力给他的妈妈我。我请他分享给另二位女生,他还是不同意。
好吧,作为妈妈,我就先接纳这一块了。
主题还在继续——刚才大家都讲了很多做母亲的不容易。老师感觉到的是,我们对女士的尊重,也包含着这一层意思。我们通过对女士的尊重,表达我们对自己母亲的尊重,对别人母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所有未来母亲的尊重呢!
听说未来母亲,两个女孩害羞倒地,又笑着坐起。
男孩看着她俩笑。我也乐:你们别笑人家呀,你们将来也多半是要做爸爸的。那个时候,更能体会到做母亲的伟大呢!
好吧。R的巧克力还是不给。不给就不给吧。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出去玩了。女孩没出去。我拿了几块脆脆鲨和她俩分享。她俩大叫:呀!我更喜欢吃这个了!
Q两块都吃完了,Y的一块还没吃完。看样子,她在细细品味这期盼已久的慰藉呵。
我告诉她俩,R刚才不给巧克力,是他自己现在不乐意。你们也别太往心里去。老师考虑到他是我孩子时,有些想强迫他,但又觉得这样对他也不好。毕竟那确实是他的巧克力。所以,老师就另外拿点心来啦!
她俩直点头。
我又补上一句:不管什么时候,咱们都不要等着别人来对咱们好。别人可能有这个能力,也可能没有。但作为女孩,首先要自己对自己好,把自己照顾好。你们将来长大了,也要注意别只是去等人来爱哦!
这话对Y似乎很有触动。她用力点头,继续吃那块脆脆鲨。直到放学时,她的第二块才吃完。
今天写作与表达的内容,是请孩子们写词语。分别写下他们最喜爱的人物,最喜爱的地点,和最喜爱的食物。
写妈妈的比较多,也有一位写宇航员的,也有一位写奶奶的。地点与食物,更是不一而足。
分享表达的环节,在陈述喜爱人物的理由时,孩子们都很动情。因为妈妈生下了我,所以我感谢她。因为妈妈每天送我上学,接我回家,还给我做好吃的。所以我最喜爱她。
而写奶奶的R,则拒绝说出理由。我个人的揣测,他可能会觉得,在自己的母亲面前承认最喜欢奶奶,然后再来说理由,还有些表达障碍。其实在发现他写奶奶的一瞬间,我已经自己先完成一个功课了呵。
他不讲理由,我也没太勉强。“是不是很多方面奶奶照顾得都非常好,你都不知道说哪样了?”他点点头。我说嗯,我也喜欢奶奶。你这份心情奶奶知道,也会很开心的。
最末一张抽出来的,还是一个孩子写的最喜欢的人物,妈妈。R就开始抢答:是我写的!是我写的!
看穿了他那点小心思,我暗笑。呵呵。
整个过程里最引起我注意的,还是有孩子在表示自己最喜欢奶奶时,另一个女孩的反应。她说,她最讨厌奶奶了!她也不喜欢爷爷!
从她描述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其实不是她讨厌,是她的母亲,和爷爷奶奶的相处中,有些不大契合的地方。而这些矛盾与冲突,被孩子本能地关注之后,她要在其中选择一方,就选择了母亲。她要站在母亲这边,来和母亲一道去挑爷爷奶奶的不是,以便说服自己,奶奶和爷爷真的是很讨厌的人。
她举了一个例子,爷爷一次抱她,没抱好,把她给摔了。这是她很小的时候的事情。后来妈妈告诉她的。她的言下之意,爷爷把她给摔了,爷爷是个坏爷爷。
我问她:你想一下,爷爷是故意摔你的吗?
她一定神:不是。
那你摔着了,爷爷是高兴还是难过?
嗯,难过的。他也很心疼我的。
是呢。那这个事情能说明爷爷不好,或者爷爷不爱你吗?
不能。肯定不是这样的。
好吧!老师能感觉到,爷爷在不小心把你摔着的时候,他自己也是非常心疼的。他一点也不愿意你受伤。
如果只是这样讲,还不能让孩子从更大的真相里解脱——妈妈也是爱我的,爷爷也是爱我的,可是妈妈和爷爷是有矛盾的,那我怎么办?
于是,我直接告诉她,也是告诉其他孩子: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甚至是外公外婆,或者他们任意两个人之间,都可能有矛盾产生,可能有些人互相之间有误会,不和。但是这些东西和我们无关。我们既可以自由地接受父母的爱,也可以自由地接受爷爷奶奶的爱。如果我们这样想,自己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我知道,在这6个孩子中,有上述情况的超过半数呵。他们没吭声,静默了。
这只是课堂,只是给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至于孩子们自己将会如何选择,有怎样的体悟,都随缘了。我不试图通过一次的说教就令他们完全解放,但至少可以给他们知道,哦,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
这就够了。相信他们内在的智慧,会引领他们走向自由之路。
真正的爱,自由,都是同一面相呢。不论是女士优先所要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弱小者的呵护,还是家庭关系中成员之间的独立尊重,亲子关系中的界限建立,涉及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给予个体以多大的尊重与接纳,就能收获多大的爱。
哎,这个不发挥了。可以写论文的事,或者是万千篇论文也不顶用的事。实践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