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桔子的旅行——9月30日课程小记

(2011-10-06 21:30:08)
标签:

桔子树

良城美景

左手

右手

时空穿梭

杂谈

分类: 故事与写作课程相关

周五晚上,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来了五个孩子,有一个请假。与老师共六人围坐一圈。

桌上有桔子,有孩子想吃。于是,起初的游戏就从桔子开始了。

人手一只,请大家安静坐好,将桔子放在右手掌心,左手空掌向上放在左膝上。然后,大家一起将桔子递到右边伙伴的左手中。

再将左手接到的桔子,换到右手,然后,再递到右边伙伴的左手上。

如是传递,循环。

有的孩子会忘记把右手的递出,也有的孩子急着给,刚把右手的递出,又将左手接到的换到右手,再递出。这个节奏的调整上,在传递的进行中一点点进行着,渐渐顺畅了很多。

当然,也有孩子在辨认,指出谁谁谁手上拿的桔子,是他自己原来的那只。呵呵,辨识能力蛮强的。

也有孩子中途忍不住,把桔子给剥了皮。只好给他换一只,再继续呵。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大家把各自手中的桔子吃掉了。

留给孩子们的问题是这样的三个:

一、这个过程里,大家是在给,还是在接受?

二、给予和接受,哪个让你感觉更快乐?

三、这些桔子的味道,有区别吗?

 

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说的是,也在给,也在接受。

关于第二个,答案不一。有个女孩就喊:应该是给更快乐吧?显然是道德教化的结果呵。

我请她想象,如果只是给,而不曾接受,别人吃桔子时她没有,会快乐吗?

她不说话了。

8到10岁年龄段的孩子,能够享受分享的乐趣,已经很棒了。这是人的本性。而舍弃个人需求去照顾别人,那一定是他或她的自发行为,一定是不因任何外来信念的介入掌控而产生的,才是真善良。否则,被过度道德教化的孩子,容易认为一个人爱自己是不对的,舍弃自己的需求去爱别人,才是善良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将来很容易被剥夺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有可能纵容其他人过度索取的行为产生。

这个话题有点扯远了,仅就这个游戏而言,我所希望孩子们体验到的,是分享的乐趣,是施与受的同一性,以及分别之念的减少。

当然,带着这个预期设计的游戏,孩子们玩得开心,这就够了。他们能体验到什么,是他们的事。呵呵,总之,桔子被大家开开心心地吃完了。桔子皮也收拾得很干净。

接下来的故事接龙,也就从桔子开始。题目就是,一只桔子的旅行。

桔子旅行,烂了,种子被鸟吃了,鸟拉屎又把种子拉到地上了,然后发芽又长出桔子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总让我惊喜。桔子星球,桔子宇宙,桔子人,桔子树,桔子屋,桔子王国……天马行空到最后,不知怎么,就有孩子接到说,桔子树上结出的一些桔子,被送到良城美景小区X幢X单元X室,我们上课的这间教室来,然后,被五个孩子和一个老师美美地吃了一顿。

咦,究竟是先吃桔子还是先有故事的?写到这里时才发现有点时空穿梭往复的感觉。

发纸片,写下每人最感兴趣的片断,大家已经胸有成竹了。

 

小结:

1、未必要他们自始至终地端坐。可以试着阶段性地尝试。尝试而做不到,也不必强求。这不是规则,只是倡导。规则是在关系中才需要的东西,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干时,不必干涉。

2、请一个孩子读了他自己的作文。这是一个需要被肯定被鼓励的男孩,自我认知度较低。每次都能看到他的变化,听家长也讲了在家庭中陪伴呵护的增强,很感动。他读作文时,大家的掌声令他很滋养。这个方式,以后可以轮流。我们的掌声,不仅仅是因为谁做得好才给,可以是,谁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成果,我们就以掌声表达感谢。

所谓的奖励,还不是在寻求价值与认同吗?那么,还有什么比被人感谢,来得更好的奖赏?反推之,向这个世界表达感恩,也是我们可以给出的最好的礼物。

3、身为教育者,一个课程的带领者,还需要自始至终保持着更全面的觉知。另外,基于母亲角色对个别学生(自己孩子)的掌控意识,还要进一步去除。

没什么大不了。首先是玩。

哦,期待下次更精彩——虽然,我和孩子们都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我喜欢这种未知,太棒了。一切将要发生的,都像是上天在每时每刻赐予的礼物。

 

另:几次尝试发现,低年段的孩子还不太适宜参加这类课程,哪怕是故事接龙,几个3-5岁的孩子在儿童故事班中,主动性不强,更多的时候是家长在替代参与。建议有意向的养育者,在家庭中以亲子游戏的形式进行类似的故事接龙即可。故,儿童故事班暂不招生。

有7-10周岁的孩子,愿参与少儿写作课程的,还可报名联系。满6人开班。

授课地点在秦淮区良城美景小区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