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为友,以智为师——故事写作班试听课小感
(2011-09-10 19:13: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故事与写作课程相关 |
两堂试听课,与其说是给孩子上,莫如说是给我自己上的。
我不曾给过他们什么,只是按我的想法在陪他们体验而已。而过程里,也令我有了更多机会来反观自身。
(一)
先说少儿写作班的试听。
第一项关于设施的不妥,是坐垫,在地毯之上又铺了床垫,为了保暖,结果却是很容易被踩皱,拖扯。为课堂上必要的秩序建立带来影响。(于是当晚课后,赶紧从朋友家拖来橡塑垫,今天就好多了。)
第二项是对课堂节奏的设置。未能针对孩子的耐性,在后面的环节里设置更多动态性的活动。另,因家长在侧,团坐式的教学,也令孩子没有“上课”的意识,往返跑动。对此,我虽未形于色,内心其实有所揣测。但这与我所追求的终极并不相悖,也罢了。
第三个体会是,不必急于让孩子写太多东西。带孩子来的家长,多是想要增强孩子的写作能力。事实上,从故事互动的形式来看,他们都是很棒的作家,接龙到了后面的环节,有些孩子就能一口气说上好多好多。但要他们把这些在现场形成文字,就未必乐意了。这也很正常,七八岁的孩子,除非相当的内在需要,或是强大的外力驱使,否则如何会愿意多写字?我不愿意恐吓或者逼迫利诱他们来写字。只能唤起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在不断试探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之后,我也只好接受他们当下的状态——写下你们认为今天故事中最满意的情节吧!这个,大家倒是都很积极地完成了。
今后的课上,可以注意节奏感。
第四个体会是,不再批判孩子故事中出现的情节。接龙中,有个平时很乖的男孩,每到他处,就会给一段暴力情节,或是炸了,或是烤了,死了,等等。(但也有别的孩子,会安排复活,安排重新发现,甚至安排一个不怕烤不怕炸的灵魂等等。哪里还需要我来疗愈?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大世界。)
按以往,我会认为这个不妥,认为孩子“有问题”。可是因为比较了解这个孩子,就不会如此孤立地看待。那是一个在过往没有太多机会自我决定,内在也积压了一些负面情绪的男孩。一个表面的乖宝宝背后,可不就是个小暴君吗?就让他在故事里透过这些情节宣泄吧!他总有讲到没劲的时候。如果在此时再来批评他,不该这以讲云云,那又是对他内在的情绪给予批判了。
他正在寻求他的平衡,正在中和。接纳这个过程吧!
后来他还与另一个男孩发生了肢体冲突。俩小子一见面就抱,呵。没有造成实质性身体伤害,他却借此机会发现,自己是可以去“攻击”的。从一个以往只会喜欢乌龟和蜗牛(缩在壳中寻求安全)的孩子,到现在可以去“坏”起来,这是他成长中的必经阶段。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只是继续给他支持,同时创造一些机会给他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宣泄之后,辅以建立安全感,美感体验,以及与朋友相处的那份愉悦,他会更有能力享受。
另外有几个孩子在接龙中的想象力与内在的善良,都很令我感动而惊喜。在此不多述。
(二)
今天的试听课,参加的是三到六周的孩子。全有家长陪同。此时就鲜明地发现,孩子是多么受家长的影响。而我,作为一个教育者,有时更像一个旁观者,无能为力。于是,在那个不合适的时刻,我只能选择无为。
有一个女孩,想着重说说。
她3周岁,刚上幼儿园。母亲称因一次在幼儿园尿裤子,被老师批评,回家后就不想上幼儿园。不喜欢学校。
这个孩子很可爱。其实是喜欢说话的,但显然在与母亲的关系中,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被侵占了。
说侵占,有些严重。实际上再这样下去,女儿的安全感之匮乏,可能会更严重。
建立安全感的第一要素,就是在呵护的同时,不去掌控,要信任孩子。但有时,来自父母养育者自身的恐惧,会透过行为言语传递到孩子身上来。
在做自我介绍时,让孩子们轮流做。其他家长会在子女不愿意讲时,代为表述。而这位女孩的母亲,是直接替她介绍。待女儿自己说时,她却讲,我不是XX,我是妈妈。
后面的沟通游戏环节中,她也再次出现这句话。问她最想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什么人,是王子,公主,巨人,海盗,还是其他等等,她又说,想做妈妈。
现在回想,明白她为什么想做妈妈了——仅以糖果为例,课间分享,给孩子们发奶片。孩子还没伸手接,妈妈说,要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妈妈不许你要,你就不能要。是不是?——这妈妈言语背后更大的信念,其实是在说,必须我同意了你才能要别人的东西。后来确实是妈妈接了,又给到了女儿手上。当然,这里面有一定的保护意识,怕孩子上当受骗。
然而这是在课堂上,是可以信任的场合,妈妈还这样继续呵护孩子,就产生了负面作用。以后,她的关于接纳的能力,就会很弱。
课程结束时,同样如此。下课发奶片,她自己接了。妈妈还是强调,要妈妈同意才可以。
如此,孩子想要成为妈妈,是多么正常的事啊!她太渴望自己作主了,只有成为妈妈,才能做她的主呵。
妈妈其实很辛苦。工作也忙,平时陪孩子的时间也少。估计工作上压力也比较大。因此课上,我还是尊重她的意见,把糖果放到她手里,由她来给她的女儿。下课途中,我还是忍不住和她讲,现在给糖,可以让她自己接受的。我们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可以接纳。如果是陌生情境,防范一下自然没问题。
不知那位妈妈是否因此而不快。也只好随缘了。
这是儿童故事班上给我印象最鲜明的一例。其实于我的更大启示,是不去主动介入别人的生活,尤其是怀着自以为是的理念时。妈妈有她的生命体验,在她的阶段里,就这样给她的孩子以最好的东西。哪怕她“错”的再多,她也是最爱孩子的人。爱的方式,她自己也是在不断探索与了解的路上,如同我一样。
那就祝福她吧!祝福她有更多的力量对孩子慢慢放手。也祝福那个孩子,早日当上“妈妈”呵。
第二个体会是,针对低龄孩子的特点,故事接龙的形式不急着推进。另外,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专注力不强,也在提醒着教育者放下对秩序呀、纪律之类的需求。舒适是第一位的。可实际上,我在讲故事时,即便是坐得最远的孩子,也是听在心里的。他会在恰当的时候作出回应,并且,哪怕手上玩着东西,哪怕在地上打滚,他也仍然明白这个故事的核心所在。
故事结束时,孩子们也如同驴小弟一般(《驴小弟变石头》),和家长拥抱,是很美好的画面。
我还需要放下的,是会顾虑到来自家长的期待——其实还是对自我价值建立的期待。为了向家长证明自己的课程的效果,仿佛总还是想要让孩子们表现的好点,或者是做出更多的回应,等等。
可实际上,这肯定是自然产生的一个结果,却不是我带课的初衷——我不能为了向家长证明什么,就改变我内心想要对待孩子的方式。
我必须要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只有那些和我理念相同,或者接近的家长,才有可能愿意把孩子放到这样的课堂上来。
那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是吸引更多人来听课,满足我执的种种需求,还是真的只想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去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陪伴者,引导者,教育者?
后者。坚定不移。
那么,就不会为了生源,去偏废什么了。
(三)
感谢这两天所有前来参与的家长与朋友。感谢所有带给我天使之光的孩子们。你们是我的镜子。
一切感恩与荣耀,归于历代大德贤师长。
教师节,不敢称师,我是孩子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