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觉察(七)
(2009-10-15 08:52:15)
标签: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杂谈 |
这是最近逐渐明了的事情。
那天课堂上分享秘密,同伴问我最爱谁,我说爱自己。又问最爱的男人是谁,我说是儿子。
对亲子关系的执着,在这所谓的最爱中了然。
走进教育学、心理学或心灵成长课堂的父母中,八成以上是母亲。母亲中,九成以上是为亲子关系而焦灼无助而来。
然而家庭教育理论一向都说,在家庭三角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建立好的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解决亲子问题。即便是离异家庭,父母之间如能做到彼此尊重,离异对孩子也不会产生多大的阴影——关键不在家庭的形式,而是父母双方的爱,是否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得到——更常见的情况却是,不管分合,父母双方互相指责抱怨,企图争取孩子更多的“爱”才证明自己的正确,来建立自己的价值。其结果……
对亲子关系的关系更重于夫妻关系的关注,为了孩子教育走进课堂,最爱的男人变成了儿子,最爱的女人变成了女儿,莫不是这种心态使然。
为什么?为什么最难放下的我执,看起来似乎不在亲密关系,而在亲子关系?那是成年人的无奈——改变自己,是他从未意识到的,改变另一个成年人,是很艰难的,而改变一个孩子,尤其是自己养育的可以行使诸多特权的孩子,看起来容易多了。
因此,那个最爱儿子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对亲子关系的依赖,是自以为在这段关系中可以得到最多,自以为在这方面可以做到最好,自以为自我诸多未完成的梦想心愿,可以借由这个非常便捷的试验品,得到寄托。
其背后,未尝又不是对亲密关系的无奈——换一个伴侣比较容易,亲生骨肉,却换不来——制造出三人同时落水先救哪个这一问题的混蛋,就是这样准备好了许多把道德利刃,任意砍杀执着于不同关系的人。
放下这一层执着的母亲,自然会回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那就是对夫妻(亲密)关系的关注上。
而所谓的最爱自己,在真正做到之后,也发现完全是个幻境。无条件地爱,全然地接纳,若将这二点对向自己真正做到时,世界渐渐也便没了二分,而二分一丢,那个“一”也不复存在了。
真空妙有。
哈哈,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