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百年中国第一明星(二)

(2008-09-08 12:51:15)
标签:

杂谈

文中提要: 许多西方人都是从梅兰芳开始认识中国戏剧,甚至以“梅剧”代称京剧。法国驻越南总督、美国驻菲律宾大使、瑞典王储等外国高级官员访问北京时,都指定要观看“梅剧”,众多外国游历团更将“观梅剧、访梅君”与“故宫、天坛、长城”并列,作为同等必要的行程。

真正的明星
1985年,在筹办梅兰芳纪念馆的过程中,梅家人将梅兰芳生前收集的戏装、字画、文物和纪念品整理成册,并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前来估价。据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吴迎先生回忆:“当时的估价是很便宜的,3.8个亿,大概现在是80个亿了,这就是他(梅兰芳)的私人财产,他是属于这个档次的。真正的明星,在中国只有梅兰芳。”
1919年,25岁的梅兰芳已名扬海外,许多国家都通过驻华使节和社会活动家邀请他前去演出。一本名叫《春柳》的刊物曾为此撰文:“梅兰芳就日本之聘,言明一个月,出五万元之包银,在日本已成为破天荒之高价,而中国伶界得如此之重聘,亦未之前闻……美国以为梅兰芳宜先到美国一行,来回约五个月,以三十万美金聘之。法国又以为兰芳不到法国,则以法国之剧艺美术论,不足以光荣。无论须银若干,法国不惜。”
1921年,梅兰芳与叔叔辈儿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合演新剧《霸王别姬》。按照最初的剧情设定,在虞姬自刎之后,还有一大段霸王在乌江边车轮大战的武生戏。但演着演着,杨小楼就发现,只要梅兰芳一“自刎”,观众们就纷纷起立散场,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好重修剧本,将戏结束在虞姬自刎。
1922年,梅兰芳率领140多人的“承华社”剧团首次访问香港,他的儿子梅绍武在《我的父亲梅兰芳》一书中记述了剧团抵港时的盛况:“ ‘南京号’邮轮徐徐驶入九龙码头,顿时许多小轮
划艇围绕过来,岸上人群也越聚越多。人们早已闻讯梅兰芳乘这艘轮船抵港,蜂拥赶来,抢先一睹风采,港九之间的轮渡交通竟被这次罕见的欢迎所阻而停顿达四小时之久。”
当时,西方人去看中国戏,大多穿着便装。而梅兰芳演出期间,前往观看的港督、政府官员和外国商人都特别穿上了礼服,以表示对梅兰芳的尊重和仰慕。香港法律规定,所有演出都必须在午夜十二点前停止,但议会却特别许可梅兰芳登台的太平戏院将演出时间延长到十二点半。梅兰芳的名剧《天女散花》在香港一共演出了三次,社会上从此流传出一句谚语:“三睇散花,抵得倾家。”
1934年,梅兰芳率团到武汉演出,徐城北先生根据历史资料描述了当时的后台情境:“每场客满之后,等前台一开锣,售票所得就汇集到后台——银圆把后台一张八仙桌摆了个岗尖。前轴演罢,一些龙套忙于去其他戏园子赶场,匆忙卸妆,就跑到八仙桌旁领戏份,结果几个人合领一块大洋。中轴演罢,若干中层演员领戏份,每人三五块不等,四面的桌子开始塌陷了一个角。等全剧完毕,主要的配演及主要伴奏员‘关饷’,每人十块八块不等,但仍不减‘塌一角’的态势。等到全剧散戏,梅家的马车就等在戏园子后门了,进来俩人,用麻袋把八仙桌上剩余银圆都掳进麻袋之中,然后背在背上,从后门就送回梅家中去了……”
许多西方人都是从梅兰芳开始认识中国戏剧,甚至以“梅剧”代称京剧。法国驻越南总督、美国驻菲律宾大使、瑞典王储等外国高级官员访问北京时,都指定要观看“梅剧”,众多外国游历团更将“观梅剧、访梅君”与“故宫、天坛、长城”并列,作为同等必要的行程。梅兰芳住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十几年间,举办过80多次外交茶会,接待过六七千名宾客,每一次都是由梅兰芳自己出资筹备。梅府的女仆张妈曾诙谐地对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说:“梅大爷每次要花那么多钱开茶会招待洋人,我看早晚会让他们给吃穷了!”
然而,梅兰芳是甘之如饴的。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京剧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推广,他在舞台上得来财富与名望,也随时准备着为建立更广阔、更美好的舞台而付出一切。梅兰芳对京剧的热爱,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汩汩流淌在周身血脉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