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瓷器,昨天特地跑到首都博物馆去看那里的“瓷器精品展”。整个展厅中,我最喜爱的是一件雍正年间的粉彩过枝福寿盘。
价值3565000元港币的雍正过枝纹大盘
“福寿”
是瓷器中常见的图案,多为桃花桃树加
蝙蝠的图案,取寿桃的谐意和蝙蝠的谐音,讨个吉利,在官窑瓷器中最为常见,皇室贡品尤其偏爱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粉彩在雍正年间获得了极大发展,摆脱了康熙年五彩图案的僵硬和深沉,因为运用了新原料和吸收了西洋画技法的缘故,雍正朝的粉彩色泽柔和、格调明亮、画面有凹凸层次感,在白釉的底子上显得特别鲜明漂亮,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过枝”首创于明末,在雍正年间因为受到皇帝的特别喜爱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兴盛,这种瓷器描画技法的特点是图案从器物外部开始起笔,越过器物边缘延伸到内面以及中心。以这只福寿盘举例,桃树的枝干从盘底开始画起,而桃花却开在了盘子的正面和中心,使得整只盘子两面皆有图案可观,赏玩性极高。在去年的佳士德秋季拍卖中,一只类似的雍正过枝纹大盘拍出了3565000元港币。
成化斗彩鸡缸杯
但在中国的瓷器宝库中,这样的价格大概只能算是“小字辈”。展厅中另有一件展品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是一对乾隆年间的“仿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年间的斗彩与清三代的五彩和粉彩不同,它是在用青花描绘轮廓再在釉上上色,所谓“釉下青花釉上彩色”。据说乾隆皇帝对这种成化斗彩瓷器特别喜爱,曾命令督陶官在官窑中大量仿制,其中的许多都由宫廷画师精心绘制图案,并配上乾隆皇帝自己做的诗。因为运用了雍正年间发展出的粉彩工艺,乾隆时期的“仿成化斗彩”瓷器在我眼中甚至比色泽浓艳、厚重的原版成化斗彩更漂亮,就连瓷器研究专家们也承认,乾隆朝的仿制品可与真正的成化斗彩相媲美。
但是,在收藏家的市场上,乾隆仿制品的价值却是不可与成化斗彩同日而语的。清嘉庆年间,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已可叫价“十万银”,今时今日,它的市场价大约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在全世界的瓷器收藏和拍卖市场上都可算是翘楚。
怎样,你也和我一样在啧啧称叹了吧?等等,你不觉得“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个名字颇有点耳熟吗?没错,它就是刘姥姥与贾母游大观园时,在陇翠庵妙玉为贾母奉茶时用的那只茶杯,书里叫“成化五彩”
,这是清前期人们对“成化斗彩”的称呼。这样一只天价的茶杯,因为被刘姥姥喝了一口茶,立刻就被妙玉弃如敝履,若不是因为有宝玉拦着,几乎不曾被扔到门外去。后来,到底是按着宝玉的意思,将它送给了刘姥姥,宝玉由此结下了一缘,
而妙玉“暴殄天物”的罪名也大概是由此立下的。
最可叹是刘姥姥,她只懂得感激王夫人和王熙凤送她的那两包银子,却不知道另一个包袱里藏着价值几百倍于那两包银子的宝物。书里再没提到过那只杯子的下落,不知道刘姥姥是用它喝了茶,还是盛了醋,又或是三文不值两文的送了人?
谁是大观园里最阔的人?这事儿还真费思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