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 Spitting!

(2006-03-29 16:31:07)
分类: 随笔

    不知道是不是饮食结构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痰多,而且绝不避讳“痰”这个话题,即使是在非常唯美的文学作品里。

  《红楼梦》里,潇湘馆的卧室床前总是摆着一个痰盒子,无论它是否如同大观园里其它一切家具什物一般镶金嵌玉,它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迎接林黛玉这位长年患有肺结核的千金小姐嗓子里那一口浑浊的分泌物。高颚续写的后40回中,紫鹃就是因为出门倒痰盒子发现痰中带血才惊动了前来探病的探春、湘云,乃至最终惊动了昏昏沉沉却一直不自知的黛玉本人,间接地导致了黛玉心灰意冷、焚稿而亡。

    德龄公主的《御香缥缈录》,记载慈禧太后在出巡时,身边必有一位宫女为她捧着雕漆痰盒,方便这位全中国的一号权势人物随时随地吐得痛快。

    小门小户的平民家庭没有这等享受,但有痰也不吐不快,否则便如“骨鲠在喉”。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小艾》里,五少奶奶的房中总是聚集了一群的奶奶小姐打牌游戏,她们离开以后,丫鬟小艾便要负责清理吐了一地的瓜子壳、水果核和痰迹。
   
赛珍珠的《东风西风》讲述了一个受传统中国家庭教育长大的小姐,嫁给了一位从西方留学归来的世家子弟,新婚中的文化冲击,便包括了吐痰的方式:新郎总是将痰吐在自己的手帕上,然后再放回衣兜带回家里,交给仆人去洗。”这多脏啊!他为什么不直接吐在地上?”小姐想。

  为什么不直接吐在地上?这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在感觉嗓子作痒时的第一反应:只要一张嘴,这口痰便与你再无瓜葛,干净利落;若是吐在手帕上,那麻烦可就大了,回家还要洗洗涮涮不说,单是这更换备用的手帕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如今虽说有了一次性的纸巾,但纸巾也是要买要带要扔的不是?况且纸是伐木而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痰直接吐在地上,简直有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功劳了!

   但是这些年,中国人也因为这一口痰,颇吃了些苦头。

   先是面子受损:出国旅游,走出机舱的第一眼,便看到硕大的中文提示:“请勿随地吐痰”,周围没有别的外文翻译,原来是专门针对中国客人的“优待”。只是这种“优待”所带来的“荣誉感”,真是不要也罢。

   然后便危及实质:SARS肆虐,中国首当其冲,虽说主要问题出在监管和预报机制的不力上,但这满街的痰却也避免不了传播病菌的嫌疑。有那么一段时间,随地吐痰在大城市力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中国人“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本事却也是首屈一指的,瘟神一走,街头巷尾的“咳咳”声就又不绝于耳。

   上大学的时候,我在业余时间上过一段德语课,老师教授“r”的发音,是”ah-helaut“,于是满教室都响起了清嗓子的声音,听得我全身发毛,从此再也不肯坐在教室前排的座位,生怕哪天哪个人一时条件反射,真地从嗓子里吐出一口痰来,那他前面的人可就无辜地遭了殃!

   BF第一次从香港去深圳,刚刚出罗湖关口,还没来得及欣赏景色,就听到不远处一个熟悉的声响,一口痰清清楚楚地吐在了地上。BF笑着说:Welcome to China!”我大窘,比自己吐了痰更觉得愧疚,再抬眼看周围的同胞,都不由自主地带了一种祈求的神情,只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们还能为“中国人”3个字留些干净的颜面。

   这以后不久,我和BF在香港南丫岛闲逛,又听到了“咳-咯”的“国音”,我大惊,循声望去,这回居然是个金发碧眼高鼻梁的西方人,立刻又大喜,连忙指给BF看,颇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可BF只用一句话就打消了我全部的高兴:“这个人一定是在中国待得太久了!”橘越淮而为枳,我无言可对。

    有时候想想,中国的大街小巷至今仍能保持旱路,而没有被“汪洋痰海”所淹没,还真是我们的幸运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