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校服
(2008-10-14 07:52:50)
标签:
杂谈 |
昨天如意带回学校的定制校服,看在眼里、怒在心头,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记得如意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理论:孩子们的着装要区分男女,让孩子建立性别,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可是目前北京各所学校,从小学到中学,校服多数是运动服,外国人眼里以为我们天天奥运会呢,不区分男女,没有任何美的感觉。
军装都量体裁衣了,可是我们的校服却一个个松松垮垮的套在孩子们的身上,让我们如何从小教育孩子们特体的着装,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崇尚阿迪、耐克,着装中性化,选秀的明星也分不出男女。
北京的校服我觉得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学校的标志问题了,更是社会问题,看着中学生每天穿着长及鞋底的肥大裤子,背着一个挂在屁股后面的书包,他们的这种着装习惯更多的是学校要求出来的个性化。
二十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就我们对待孩子什么叫美的这些细节教育,如果不改变,真的像一个暴发户一样,除了有点钱(出去还不当钱花),什么也没有了。
怀念我小时候的校服,淡蓝色的,迪卡布料,女生小翻领,男生中山装,至少能区分性别。
北京教委的官员们,难道看不到满大街的孩子天天开运动会的着装么。
我电话了海淀教委,准备给女儿找厂家换购一件至少合体的运动服。现在学校发下来的130的运动服,我这个身高165的妈妈都能穿上,除了裤子短一点、袖子短一点,其它都很合身。这样的运动服标准难道是引导孩子们都成为大胖子么?
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不需要购买一件放之四海皆可穿的校服,不分春夏秋冬,给孩子购买合体的衣服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不可能一件衣服穿个三年五载,那么何不春秋、夏、冬让孩子们有三套漂亮的校服呢。可是校服制作厂家却还没有与时俱进,这次大会的一个倡议就是拉动内需,多做几件校服也是拉动内需的表现呀,当然,前提是要美观要区分男女。
再说说那发下来的三顶小黄帽,倒是区分了春夏秋冬,还写着安全这样的字样。试问现在的孩子,小学三年级以前,有谁不是有大人接送的,这个安全小黄帽有什么作用呢?这倒是拉动内需了,更是强制消费。今早我把女儿的小黄帽放在书包里带到了学校,太难看了,女儿戴着我看着碍眼。
那顶冬天的帽子还有一个护耳朵的啷当,带上整个一个日本鬼子,黄色的,大日本皇军呀。不知道设计帽子的人脑袋里是不是进水了,我是无论如何不会让女儿戴上的。
都说北京人只认名牌,不会穿衣服,看来这是从小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