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宝贝如意 |
这次香港之旅,为了能够玩儿的更快乐、更安全,我与同学相约,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旅游。凑巧的是,几年前离开的原公司同事,也要凑这个热闹,搭伴同游,也带着一个同龄孩子。
这三个孩子让我看到父母养育方式的不同,在孩子身上产生的“质”的差异。
同学的孩子是个男孩子,年龄最大,快六岁了,最内向、最没有安全感。
同事的孩子是个女孩儿,年龄居中,外向、活泼、任性。
如意最小,内向、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善于与别的女孩子相处。
几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特点。
一个偶然的时刻,我一个人照看三个孩子,另外两位妈妈刚好不在。在迪斯尼酒店的房间里,女儿被电视里播放的迪斯尼动画片吸引,和也在观看动画片的哥哥歪在床上看电视。两个孩子都比较内向或者就是内向,所以没有任何的交流。如意偶尔会向我提问,因为电视节目使用英语播放的,她听不懂。我本以为三个孩子能够安静的看电视,但是,另外一个女孩子安静不下来,不停的向我提问或者跟我交流,与动画片的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不停的需要引起大人的注意。我应负了她几句,嘱咐她安静的看电视,结果这个孩子不太高兴了,让我带她去找妈妈。因为不能撇下另外两个孩子,所以我让她等妈妈回来,带她走。她的妈妈去办理入住手续去了,临走前让她跟着去,她想留在屋子里玩儿,没去。
后来,她妈妈来了,她就哭了起来。我非常不喜欢孩子用哭赢得大人的关注、同情或者威胁大人。
这整个的过程,男孩子一言未发,自顾自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看动画片或者在床上滚。如意把沙发床当成了蹦蹦床,看一会儿电视、蹦一会儿,也要求小姐姐加入。让我看她们两个蹦得有多高。
同学的儿子生活太有规律,睡觉的时间、吃饭的时间和吃的东西都不能有变化。晚上,他会看着表,告诉他妈妈,到10点我就睡觉,在这之前,他就是一个人在床上玩儿。10点到了,他真的就安静的睡着了。
同事的女儿吃饭和睡觉也是有规律的,但是,吃饭和睡觉前一定情绪不好,会很闹腾,用如意的话说就是“姐姐为什么激歪了?”这个大概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意也有这个时候,但是对于困、饿她好象更能够忍耐些,就是不能忍耐大人说话不算数,预期的事情发生变化。比如,维多利亚港湾我们没坐成天星游轮,时间晚了,没有卖票的了,所以女儿就哭了起来,觉得是我不让她坐。
如意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伴侣,唯一的要求就是中午让她睡觉,地点不限、躺着、坐着、抱着都行。
我们三个大人,年龄跨度很大,同事和我们相差十多岁,更本就不是一代人。从同事的身上能够清楚地看到现在四五十岁的人对待孩子的方式。他们小的时候物质很匮乏,所以对待自己的孩子就是希望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极大的满足。
在迪斯尼乐园内,同事和她的女儿简直就成了购物狂。按家庭条件来说,他们的收入最低,同学的儿子对迪斯尼乐园内出售的小玩意,没有任何兴趣。如意在去之前就已经想好了目标,一双水晶鞋,她额外还收获了睡美人公主服和小皇冠。只有同事的女儿买了这个买那个,没有限制也没有满足。
最后离开香港的那一天我们去了太平山顶,参观了杜莎夫人蜡像馆,收获颇丰。女儿至今对自己跟刘翔叔叔的蜡像合影念念不忘。但是,同事的孩子没去成,因为当时刚好是中午,她没吃饭情绪不好。如意的午饭是在下午三点,香港机场解决的,中午的时候只是吃了半盒哈根达斯(她不喜欢哈根达斯,更喜欢蒙牛)。
最后一天同事的女孩子已经不再跟女儿玩儿了,原因就是女儿太受别人的关注、抢走了这个活泼的小女孩的风头。那个女孩子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呢,何况一个平日里在家就是家庭中心的孩子呢。独生子女制度惹得祸!
三个孩子各有特点,和他们从父母遗传来的性格、和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现在想想,真得不能让孩子从小离开父母身边生活,包括寄存在爷爷奶奶家里或者寄宿学校,都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至少,孩子长大后,父母会觉得很多习惯不一样的。
后一篇:香港归来,话香港——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