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月8日 值得记住的日子

(2007-08-08 12:53:18)
标签:

知识/探索

奥运倒计时

立秋

分类: 时尚
 

8月7日下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正在这里进行彩排。据悉,届时国际奥委会将在这里向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发送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邀请函,这是国际奥委会首次将这一重要仪式定在奥运主办城市进行。同时中国各地许多城市也将举办欢庆活动。中新社发刘颖 摄

中新网8月8日报道  今天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一周年的时间,北京奥组委、奥运主办城市北京和协办城市青岛、香港纷纷举办活动,迎接倒计时一周年的到来。

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是北京奥运会筹办进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日期,也是国际奥委会及世界各国广为关注的奥运重点的节点日。2007年8月8日20点,将迎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标志性时刻,北京奥组委将于8月8日当天举办重大庆祝活动,迎接这一标志性时刻的到来。

北京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将是历次奥运节点日活动中最为重要、最为隆重、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其中,今晚8点8分,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将在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各国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加北京奥运会。同时,天安门广场也将在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举办活动庆祝。届时,天安门广场将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焦点。

与此同时,北京市与奥运会协办城市共同组织开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系列活动,隆重庆祝北京奥运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期,体现全国共迎奥运的欢乐激情。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立秋,从此我们将逐渐进入天高气爽、五谷飘香的季节。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老人可根据秋天季节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天果实大多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车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秋天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有时气温仍较高。热能伤津、伤气,燥盛则消耗津液。所以,除了应当掌握好饮食起居的调养以外,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人体的汗液蒸发较快,皮肤容易干燥,汗液中还要丢失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摄入充足。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每天服复合维生素B1一2片和维生素C50毫克。这样,不仅对机体健康大有益处,而且对防止秋季机体退行性变化也有作用。

    秋天,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因此,稍加滋补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以增强体内应变能力,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老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侯,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镁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可以常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喊出来的搏击
后一篇:有点意思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