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半山”杂谈[梨园新戏《冷山记》观后感]作者:元味
1.
《冷山记》为梨园戏剧团去年底新排剧目,今年元宵节在泉州落地公演。故事讲述“靖康之难”后,朱弁出使金国,以问候徽、钦二帝,被羁十六载。期间,得金国雪花公主青睐,然朱弁以国家大义为先,发妻情意为重,两人遂外作夫妻,内作兄妹。十几年后,雪花亲送朱弁归国。
整体而言,本剧“新戏如旧”的创作宗旨十分鲜明。极简的舞美设计,“景随人移”的表现手法,室内一桌二椅,室外甚至空无一物,演员落座以马步替代,上楼下楼亦无一般新戏常见的实物台阶,表演手法上采用传统的程式,人物不多但个个有戏,为整部戏奠定了传统的基调,打下了创作经典作品的根基。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的意识和意图比《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更为强烈。
2.
本剧面临的突出性挑战也显而易见。全剧历经十六年的时间跨度、百转千回的情感跨度和数千里的地理跨度,这些都超过了《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这两部成功之作。大幅度的时间跨度和情感跨度挑战着演出容量。相对于电影电视话剧等,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其弱于叙事而长于言情。更何况本剧有《裁衣》和《公主别》这样的优秀的传统折子戏,里面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曲,因此叙事和取舍都是难点。大幅度的地理跨度带来的是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挑战。印象中的“梨园旦”多大家闺秀般的内敛细腻,举手投足幅度都不大。而本剧的主人公雪花公主却要求其外向热烈,这不仅是北国女子的原因,故事的推动也要求雪花公主是感情的主动方。这就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挑战。
因此,如果将本剧比喻成一栋建筑,那么前文所述的传统特色就是根本地基和总体格调,而其上层建筑应以情感逻辑为主,营建出故事的传奇性而取代常规叙事逻辑的严密性。同时须将作为“四梁八柱”的剧中人物打磨得更富神采,最后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一些名曲以为画龙点睛的标志性的建筑特色(这方面似乎也是董剧和节剧所没有的吧先天条件)。当然,这就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这样的作品,成败更多取决于演员。
以此为判断,就本剧此次的呈现效果而言,可谓地基基本稳固,主体尚在磨合,梁柱初步站立,特色尚待提升。
3.
就情感逻辑而言,全剧给人的感受是坚守与放手都缘于大爱,是同样的伟大和感人。对于朱弁而言,始终是在坚守,而对于雪花公主来说,她有一个放手-坚守-放手的过程。她先是放手了夫妻之实,然后是长达十三年的坚守(外作夫妻,内则兄妹),最后放手了长相陪伴。这是本剧的戏核,也是雪花公主取代朱弁作为全剧主角的关键因素。从演出效果来看,本剧前半段比后半段相对成熟。《醉暖阁》里,雪花公主独对醉朱弁的心理表现动人心魄,令人相信其用情之深,为其后面的情感升华完成了必要的铺垫。但是在之后十三年的坚守的过程就缺乏表现,如是,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雪花再度放手的情感冲击力。实际上,十三年的坚守更难于三秒钟的一诺。
就人物塑造而言,雪花公主显得过满。很多情节的设定,如果不是雪花作为主要推动者可能效果反而更佳。比如“外作夫妻内为兄妹”,如果是朱弁先提出来,可能更符合逻辑。剧中雪花从瞬间的愤怒到听了朱弁三个理由之后的深为打动之间的转折表现充分,但再进一步到主动“提案”则过于跳跃,反而削弱感染力。后面雪花提出放回朱弁,而金兀术立即答应,也显得突兀,这里观众会疑问,金兀术知道他们的内作兄妹吗?要知道的话肯定杀了朱弁啊。但要是不知道的话,即便是女儿开口,又怎么会轻易牺牲女儿的幸福?如果是客观局面出现了朱弁回归的可能性,此时朱弁反而起了犹豫,是雪花得知后,毅然帮助朱弁下了决心,这样人物也许更加感人并不易令观众为情节逻辑所分心。所以,相应的,可能需要为朱弁增加一些细节,朱的形象与雪花是相辅相成的,他直接决定了雪花的所有决定都是值得的。
雪花公主的艺术表现如何在北国公主的人物特点和梨园戏的艺术特点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也许是下一步的看点所在,就此次而言,略显外化过多。而十三年跨度的人物变化则略少。演出后引发热烈讨论的那一声“朱郎夫”,要不要喊,怎么喊,其实都取决于此。就当晚的舞台呈现,喊反而是恰当的。
剧中人物不多,但几乎个个出彩,这主要得益于本剧演员阵容的强大。七位主要演员里,有王胜利、许天相、龚万里和陈美娜等老艺术家鼎力加盟,为全剧添彩。而林苍晓、曾静萍、吴艺华三位又是当今梨园戏的台柱。就剧中角色的设计效果看,小番插科打诨颇为亮眼,可义虽戏份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相对来说金兀术这个角色的可发挥空间偏少。
作为本戏,和其他舞台戏剧一样,演出的节奏十分重要。就此次而言,以新编为主的前三折相对更为简练、流畅,而后三折《裁衣》、《上冷山》、《公主别》几乎都是对子戏,并且都有较吃重的情感抒发,略显重复,易使得有大量情感投入的观者产生心理疲劳而削弱了最后一折重头戏《公主别》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期间能有所“破”,可能更佳。
4.
每一部戏剧从编创到成熟都非千锤百炼不可,因此现在讨论,可谓是“半山”杂谈了。梨园戏接触的晚,平时看的多是传统折子,即便是《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看到的也是久经“锤炼”之后的成品,因此得以在半途观察,亦为美事一桩。
一家之言,纯属抛砖。
![[转载]“半山”杂谈[梨园新戏《冷山记》观后感] [转载]“半山”杂谈[梨园新戏《冷山记》观后感]](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人物--------------------------------
雪花公主:曾静萍
朱弁:林苍晓
金兀术:王胜利
-----------------------------------------------剧情-----------------------------------------------
[一]壮别
[二]过犀楼
[三]醉暖阁
[五]上冷山
------------------------------------背景---------------------------------
《冷山记》讲述南宋初年,朱弁在扬州驿亭辞别慈母和贤妻,此行他要出使金国,却不幸被金国宰相兀术扣留。兀术之女雪花公主爱慕朱弁,过犀楼时仗义解救。兀术将女儿雪花公主许配给朱弁。洞房之夜朱弁痛诉家国情仇,雪花为之所动,两人“外做夫妻,内做兄妹”。十六年后,壮节飘零的朱弁登上冷山遥望故国,并留下遗嘱。雪花见景伤情,忍痛请求兀术释放朱弁归国。朱弁匆匆起程,雪花赶往长亭,两人洒泪离别。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团编剧王仁杰告诉记者,《冷山记》是梨园戏传统剧目,最早的剧本见於明代,上世纪50年代期间,梨园戏的老剧作家林任生曾经对《冷山记》明代残本改编过一次。「那时,戏里体现更多的是民族斗争。」王仁杰说,今年,他根据传统残本,在第一次改编的基础上,添加进一半新的篇章,把剧的焦点聚集在「情」上,力求回归传统。
「新编后,剧本更多体现了忠孝节义上,朱弁坚守大义忠於国家,雪花公主则有大义,虽贵为公主,面对朱弁的忠诚,成全了爱人而助他回国,而朱弁的妻子王氏对婆婆也始终孝行如一」。据悉,新编的剧本今年创作完成,原名《雪花公主》,后更名为《冷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