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西方不同的性观念

(2011-08-11 15:41:05)
标签:

两性关系

文化思考

父母儿女

生活记录

文化

 

     20世纪最了不起的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之一,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在谈到性这个问题时,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认为人降临到世界上以后,在经历了口腔阶段,肛门阶段,阴茎阶段之后,在生殖器阶段最终完成了作为“成人”的过程。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看,“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承认自己性的本质,完成生殖器阶段的成长。

     在中国文化中,是极力去模糊掉这个生殖器阶段的,换以将性当做是生儿育女的手段,而不是把性当做是一个成人的重要的人格内容之一。其结果造成了国人对于性的半窒息状态,从而产生出一种焦虑感,正是这种焦虑感,反而使中国人在性的方面表现出比西方人更加扩散,更加极端。

     父母的存在,在儿女心中存在的位置,在一个人形成性观念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西方文化注重个体,毫无疑问,父母是排在这个个体之外的,中国文化注重家庭,父母儿女常常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只是这种人之初的本性情结,在一般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部因素和影响和压力下,逐渐自然的消失,但令其消失的方法,东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文化采取的办法是将父母“非神话化”,父母只是比自己年龄大一些,并与自己人格完全平等的另一个人而已,既然双方在人格上都具有性爱的内容,以此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便不宜过分亲昵,否则便会联系到男女关系上去。这种过度的敏感,一方面促使了下一代很早便树立起独立自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的在两代人之间建立起一道隔膜。

    在西方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常常是生下来便有自己的房间,就是家庭状况不好的话,也会采取某种力所能及的措施,做到与父母有所隔离,因为这个婴儿不仅是孩子,也是一个人,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

    中国文化采取的办法就完全不同了,是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极力将父母“神话化”。中国人非常聪明的在父母面前极力去渺小化自己,将自己永远的定格为孩子的形象,哪怕是到了八十岁,也还是孩子的形象,如此这样了,儿子便可以理直气壮的去亲近母亲,女儿也可以理直气壮的去亲近父亲。

    所以说,中国文化之精髓正是在一个情字上,父母为天,亲情至上,其乐融融,美哉善哉。当然,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体两面,这种“人情”文化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大的方面说,当亲情和正义发生冲突时,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人更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从小的家常琐事方面来说,常常也会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苦处。举个小小的例子,一位女同学曾告诉我,她15岁那年,家里终于买了两房一厅的新居,她总算是告别了和爸爸妈妈同居一室的不便,有了自己的房间,却不料爸爸妈妈从不打招呼,随时推门而入,有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对他们说;爸妈能不能以后进我屋先敲一下门啊?却立马遭到痛斥;你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啊,如果没做坏事,有什么可对爸爸妈妈隐瞒的呢!可想而知,她真的是晕死掉了。

    中国文化的“非性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扼杀掉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类“杀父娶母”本性所衍生出来的问题,也让恋母恋父情结可以名正言顺的存在下去,而不会被社会当做是一种病态,成功的化解了因为不同与西方人格塑造中的“成长 - 分离 - 个体化”形态而造成的忧虑。

    可在中国社会中,许多妈妈们基本上将儿子作为自己的第二个男人看待,特别是当失去第一个男人之后,索取第二个男人的关注,会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以致出现会去与儿媳抢夺对同一个男人的主导权,这在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西方人眼中,是完全不可思议,也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在西方社会中,在诸多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处在核心的地位上,是最紧密,也是最重要的关系,而父母与已婚儿女的关系,无论再怎样亲密,毕竟也已经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了,需要彼此尊重,在西方人看来,如果连尊重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爱,岂不是虚伪!婆媳关系从来都没有成为过,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议题。

    在我看到的一些中国女性嫁给西方男人,最后以离婚收场的案例中,便有个别案例是由于在西方丈夫眼中,东方妻子与父母的关系过于紧密,甚至是让丈夫感觉超过了自己,这使得西方丈夫感到非常困惑和无法理解,于是,除了痛苦的离婚,别无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