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剧符号学视野下的经典与当下

(2011-03-20 10:18:22)
标签:

《雷雨》

王延松版

张先衡

获佐临奖

文化

                                戏剧符号学视野下的经典与当下

                    ——以王延松版《雷雨》为例,祝贺张先衡老师获佐临奖

 

                               http://s3/middle/4891f2e2g9ee65b7ac982&690
                                          张先衡的上乘演绎

 

  http://s8/middle/4891f2e2g764a3d0921a7&690
                                             孤独的曹禺

 

 


               http://s4/middle/4891f2e2g9ee65d23a153&690
                                       王延松的大胆构想

    王延松导演的新版话剧《雷雨》,从曹禺名著中大胆走出,摒弃“爱之报应”,强调“爱的循环”,以今人的眼光,重新审视《雷雨》中的人性情感,审视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他的可喜成功,为经典作品的当下演绎提供了全新思路。

     我们如果从戏剧符号学观点分析,可以发现,导演面对经典作品的二度创作时,往往只是习惯于把能指简单看成内容,所指当成形式,只注意在所指面上的创新,不敢越能指面的雷池,忽略了叶尔姆斯列夫早就指出的,能指、所指,两个层面都包含着形式和内质。通常我们看重《雷雨》,是因为它真实反映了现实,不去注意艺术家对外在环境的心理反射,其实这才是经典作品的真正的意义所在。王延松重视戏剧符号中,能指自身的审美意义,即重视社会语境的现实变化,切割爱情的无限文本,在能指面上大胆变化,让扮演周朴园的演员,既可演成佯装不知侍萍与繁漪的暗恋关系,也可演成全然不知。实践证明两种演法都能成立,栩栩如生。

    导演没有把讲故事的过程简单当作话语文本对待,在情节安排、人物变化上,不是停留在单一舞台动作体系的构建,而是借鉴电影蒙太奇、文学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展现时空的多维变化、开掘人物内心深层次的纠结和困惑,从能指到所指彻底创新。王延松对文本,表面上是删减,本质上是增加。

    这样的创新体现了《雷雨》经典的强大潜在性、它能为当下受众提供多种能指元素,除了具有“现实内容”外,还具有“潜在内容”。我们在分析曹禺文本中的人性情感时,不妨将爱情定义成一个记号,看成是真实和虚幻,两个无法相交的关系项。周朴园在这个问题上自己也无法了解自己。他心目中的爱人和现实中的爱人是两个永远不会完全重合的关系项。只要爱情作为意指系统的客观属性不变,能指的意义可以由观众、演员,双方的默认而得以成立。《雷雨》的经典意义正是在爱的理念上,为后人提供了这两个关系项之间的诸多意指:爱的无私性、无阶级性甚至无伦理性,可以容纳的想象力是说不尽的。面对这样的经典演绎,我们静观能指变化后,所指层面引起的一波三折,情不自禁会回到深层的自我,回归终极的内省。

    在经典作品面临电子媒介冲击,消费品市场支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今天,王延松版《雷雨》演出的成功说明,无论情势如何变化,丝毫不能阻挡经典的光焰照人,直指人心。问题在于我们今天对文学经典的重演,不少仅仅只是着力在母本所指层面上现代元素的增添,容易造成对原著内涵精神的消解。王延松的成功在于进行了能指、所指两个层面的新解,为曹禺走近我们的80后、90后作了颇有创意的探索。曹禺会永远活在我们的舞台上。每个时代都会走出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雷雨》既可以与过去和当今的人们对话,也能够与未来人们对话。但总也说不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难忘海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