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流连往返于伊斯坦布尔古城,站在超过千米跨度的博斯普鲁斯大桥上,欣赏那永不宁静、却很驯服的大海时,定会猜测为什么英国诗人拜伦、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等许多文豪要来此寻找素材?定会发问为什么家喻户晓的电影《007》、《东方快车谋杀案》偏偏都把故事情节在这儿展开?定会感叹这城市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定会奇怪若干世纪前东方和西方的巧遇为什么正好在欧亚大陆的交叉点上发生?有人在地球仪上尝试过,用笔从纽约到北京划一条横线,再从圣彼得堡到约翰内斯堡划一直线,其交叉点恰巧是在伊斯坦布尔。
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的伊斯坦布尔曾是古代三大帝国:罗马、拜占庭及奥斯曼的首都。在地处欧亚十字路口的这座古城内,人们所看见的土耳其人,有的身高马大,属于西方型,有的个子矮小,十足的东方种;所听见的宗教祈祷声,绝非清一色,而是多种教派的混声大合唱。
你在赞叹苏丹的金饰服装闪光发亮的同时,也定会为城市曾遭空前浩劫而大惊失色。但不管怎样,古城能激起全世界四面八方的特别敬重却是日久弥恒,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把东方和西方文化组合得如此巧妙的地方。
“母牛城堡”和“盲人”城
越是古老的城市,有关第一批居住者的传说也就越多。最早来到伊斯坦布尔的,据说是宙斯的恋女--可怜的伊俄。她被赫拉变成了母牛,只得在金角湾为自己找了块栖身之地,生下一女,后来被海神波赛东娶为妻室,他们的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拜占庭,这座城市未来的奠基人。“博斯普鲁斯”在色雷斯语中的意思正与伊俄的名字有关:“母牛城堡”。
最近又有新说法:有位来自希腊墨伽拉城邦的拜占庭人,他从德尔菲圣哲嘴里听到过训示,要在小亚西亚(今土耳其所在地)建立新移民区。圣哲指出,城市应建在正对“盲人”的地方,于是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面岸边出现了以拜占庭命名的城市。据说,当时的移民均来自波斯,那都是一些被麦加世界统治者看成“盲人”的人。这些人因老看不清眼鼻子底下的真正瑰宝而得此绰号。
博斯普鲁斯海峡长32公里,宽650-3300公里,深30-120千米,两座悬挂式的跨海大桥犹如欧亚大陆各伸出的一只钢铁手臂,将土耳其第一大城的两部分紧紧相连。26种族裔组成的1200万居民拥有2000家清真寺,157座基督教教堂和17座犹太教堂。自古以来,这儿就是个能兼容并蓄各方风水的宝地。
罗马帝国的遗迹
著名的埃及法老杜德摩西三世时期的方尖碑,高高矗立在赛马场上,已有4500年历史。它于公元330年搬运至此,在费厄多西一世下命令前,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安放地点,竟在地上直挺挺躺了60年。
希腊人早在公元前660年就已发现这座美妙的城市非常适宜居住、经商。拜占庭为了打通从地中海到黑海的来去通道,耗资巨大,却没运筹出什么惊天大事。倒是让后人沾了光,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当城市易主于罗马帝国后,在这条海上之路运送的第一件大物就是这块方尖碑。与此同时,罗马人将拜占庭更名为君士坦丁挨,以纪念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他曾使基督教一统天下,并开始对这座城市实行大规模的欧式改造和扩建。他下令城墙向西扩展,使总长达到16公里,四周建造包括著名的金门在内的7个城门和96座塔楼,把全城划分为14个区,建造许多带有拱门的多层建筑物:集市广场、马戏场、剧院以及后来被视作标志性民俗场所的土耳其浴场。
在被称作“哈曼”的这种浴场内,当中通常是圆形石床,被不断加热,烧得滚烫,与环绕四周管道持续流出的冷水相碰撞,形成的热空气缓缓飘散在整个浴场内。浴客可同时享受烫、热、冷三种不同温度带来的乐趣,消除疲劳。希腊人把澡堂视作重要的社交场所,这一习俗被后来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代代承袭,直到今天。
拜占庭文明的辐射力
罗马帝国崩毁后,分成东西两部分,君士坦丁大帝将东罗马帝国定都于君士坦丁堡。从此,他的势力范围从巴勒斯坦、叙利亚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和巴尔干,君士坦丁挨则成了煌煌帝国无可计量财宝的集聚地,整个城市一片繁荣。这儿开办了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建成了堪称亚洲首屈一指的香料市场。人们在大集市随处能遇见阿拉伯、亚美尼亚、犹太等各类商人;在大街小巷常能听见神学家们的各派争论;赛马场上,参赌者络绎不绝;大浴场内,浴客高谈阔论……
俄罗斯曾先后6次企图用武力征服被称作沙皇城的君士坦丁堡,但均告失败。基督教传入俄罗斯后,大公们纷纷以君士坦丁挨的教堂模式为榜样建造莫斯科教堂。伊凡三世特别痴迷拜占庭文明,最终与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结婚,甚至启用拜占庭帝国的国徽--双头鹰作为本国国徽,这也是今天俄罗斯国徽所采用的图案。土耳其民族的精神遗产被全面带进了莫斯科。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沙俄时期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拜占庭成就的基础上的,其建筑、历法、俄语的大部分字母基本源于拜占庭文化。俄罗斯人信仰的东正教也是拜占庭希腊正教的一个分支。
拜占庭文明对整个西欧的影响还可从意大利几座著名教堂都是拜占庭风格可以看出,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另外,《罗马法》也是因为有君士坦丁挨的《民法大全》才得以代代流传。
黑白两色和蓝白相间
君士坦丁堡的繁荣期结束在1204年4月,十字军的第四次进攻后,而拜占庭帝国最终划上句号,是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到来之时。
自穆罕默德二世将奥斯曼帝国的中心由埃迪尔内迁至君士坦丁挨那天起,东、西方文化在此巧遇,也就成了命中注定。没多久,城市一展新貌,并冠以取自于希腊语的城市名:伊斯坦布尔。为加强城市的东方色彩,穆罕默德专门请建筑师作总体规划、设计。这儿兴建了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土耳其澡堂、近卫军兵营以及专供驮运商队住宿的客栈。总而言之,构成典型伊斯兰城市的基本元素一个也没有少。
圣索菲亚教堂饱经1500年的岁月沧桑,却并未因此而黯然无光。它与希腊寺庙不同,是拜占庭文明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表面看,貌不惊人,外墙材料用的只是泥砖,看不见漂亮的廊柱,也没有大理石的贴面,象征着基督教内在的”负罪“精神气质。而教堂内部却相当豪华:金碧辉煌的马赛克壁画镶嵌在整个厅内,色彩绚丽的大型圆顶架在4个坚实的拱上,与4个较矮的正殿十字交叉,环成一圈。阳光透过40扇大窗,洒满大殿,照得彩色大理石柱子闪闪发光,犹如缀满了宝石。强烈的、不间断的空间感,使教堂里的光亮看上去不是来自窗外,而是出自大厅自身内部。它在建筑史上的特色在于,把圆顶建筑的原理应用于方形建筑。教堂由于大量开窗,致使拱顶像是没有立柱支撑,半悬空中。
来此一游的观赏者面对腾云驾雾的圆顶,似乎不难想象穆罕默德第一次步入大厅时的兴奋、激动,他大概会高喊一声:”我来了!“人们在这儿,既能重温古罗马立柱式庙宇结构的辉煌,又能惊喜发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圆屋顶建筑的来龙去脉。
离圣索菲亚教堂前方不远,映入眼帘的是蓝色清真寺。它宽敞的内部空间被直径为23.5米的巨型圆顶所覆盖,被另外4个半圆顶大厅所支撑。寺内,偌大的水晶吊灯垂坠而下,造型奇特。内部采光通过260扇彩绘大玻璃窗得以实现,有一种空灵的神秘感。蓝寺的独一无二还表现在所拥有的6座高塔上。整个建筑群蓝白两色,外观和谐、色彩淡雅,与圣索菲亚教堂黑白相间的拱墙基调相映成趣。黑色在土耳其象征着英勇献身。圣索菲亚教堂曾因地震三度崩塌,没有一次吓退过土耳其人民,正是黑色给了他们力量。
多民族的融合
这种力量,我们还可从曾经发生过的火灾中找到反映。土耳其民居多为木结构,一场大火几乎使一半城市化为灰烬。当朝苏丹不惜重金聘请了大量能工巧匠投身于新首都建设,其中不但有土耳其人,还有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埃兹和犹太人,多民族的融合,使伊斯坦布尔增补了大量欧洲文化的色彩,市容随之再次发生转变。
直到1923年10月29日,奥斯曼帝国被崭新的土耳其共和国所替代,首都由伊斯坦布尔迁往安卡拉,这座特大型城市仍保持着昔日的欧洲贵族风范,不失自己的高雅和宏伟,与浓烈的东方气韵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伊斯坦布尔的大篷集市犹如古代一样熙来攘往,融合着不同族裔的各色人群。这儿有几千家大小店面,从西方电器到东方的甜食,样样都销售。不管你想买什么,地毯、陶器、皮件……你都会真正享受到”顾客是皇帝“的待遇。当你走进地毯专卖店,店主先热情地端上苹果茶或红茶,请你坐下后,将地毯一幅幅摊开,看似让你选择,更像是在由你欣赏,大有生意不成情谊在的朋友味道。在埃及市场,我们可闻到煮玉米、烤栗子以及各种烹调香料、奇异药草等东方式香味;还可听见超大扩音器传送出的《古兰经》颂念声,小贩身背大茶壶沿街卖水的吆喝声……
把女蛇妖压在柱子下
在伊斯坦布尔,水的缺乏,不管今昔都未曾改变。在旅店洗手间,我们常能看见这样的字条:”请节约用水,断水危机随时会出现!“
1990年夏天,一滴雨水没下,严重的用水不足,致使当局不得不将儿童分批疏散出城。储水,已成土耳其人的传统习俗。君士坦丁堡曾四次遭围攻,居民饱受无水之苦,自那时起,他们崇尚一种储备文化,喜欢建一些冠上自己名字的建筑物,使其流芳百世,叶列巴坦储水场于是应运而生。
它建在蓝色清真寺左边,看上去是幢不起眼的楼房,步下阶梯,你会发现深藏于下的这座地下宫殿式的储水池。储水总量8万立方米,一度曾供旅游者荡舟观光。之后,因地面施工需要,将水抽干,人们终于发现沉睡千年的宫殿和美杜莎头像。整个储水池长宽140及70米,336根大理石柱整齐排列水中,支撑着砖制拱顶。其基座由足有一公尺见方的女蛇妖美杜莎头部雕像组成,雕像默默承受着大柱的千斤重压。在聚光灯强烈照射下,横倒着的美杜莎脸上嘴巴或微闭、或微张,双眼直盯远方,显得很坦然。据说,它见到谁,谁就要变成魔鬼化石,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普及基督教,把让人看了恐惧、象征多神教的蛇妖美杜莎打入十八层地狱,压上柱子,永世不得翻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