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萨克齐总统办公室对不久前去世的罗伯·格里耶发表感言:“毫无疑问,法兰西学院失去了一位最具反叛色彩的成员。随着他的去世,法国的知识分子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已经结束”。”
“新小说派”的创始人
格里耶享年85岁。他是法国重要的文学运动“新小说派”的创始人。2004年他被授予了法兰西学院院士。格里耶反对传统叙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作家之一。
格里耶出生于工程师和科学家之家,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出版之初不被关注,60年代后开始风行,发行量超过百万。《橡皮》之后,格里耶进入创作高峰期,1955年发表的《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被称为“新小说”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还有《嫉妒》、《纽约革命的计划》;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他还是影片《穿越欧洲的特快列车》的导演。
“新小说”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学实验,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在法国著名作家娜塔丽·萨罗特的笔下,只是到50年代,它才形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文学流派。一般认为,“新小说”派有4大干将:阿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罗特、克洛德·西蒙、米歇尔·布托尔。而贝克特、杜拉斯只不过是外围作家。他们创作出了一大批与传统写实风格迥异的长篇小说,声誉鹊起。
不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写作
“新小说”的主要作品大都创作于上世纪5、60年代,70年代末,它在文坛上已影响渐弱,作为文学流派现象风光不再。而1985年,“新小说”派重又起死回生:克洛德·西蒙的作品甚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之作。
2007年,格里耶一部暴露社会乱伦和虐童癖的内容,的“感伤小说”,遭到文学评论家激烈批评,加剧了他和文学批评界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
“法国新小说”作家萨特、加缪曾对中国文坛有极大影响力,其中也包括格里耶的《嫉妒》和《吉娜》。格里耶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无疑是最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法国当代小说家,这一点连格里耶自己都感到意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格里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1998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3卷本《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其中包括没有译介过的剧本,自传等。在新小说阵营里,他的成就可慨言之为不落俗套,很著名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写作了。”
他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法国《世界报》评价这名文坛“坏孩子”的离世,是“上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却又是不得法国人喜爱的作家”。
显示文化高度的电影作品
1961年,格里耶参与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创作,荣获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而格里耶的色情电影在欧洲上映时曾引起过不小的非议。他极力在影片中体现“新小说”的反叛精神和哲学意境。他不仅编剧,还亲自导演了《不凋的花》、《说谎的人》、《伊甸园之后》等影片。
格里耶执导的《穿越欧洲的特快列车》(1966年)与《美丽的囚徒》(1983年)让他在电影界树立了独特的幽默风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