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納斯馬克緊握奧斯卡小金人
當今,被稱為新一代的德國電影正越來越得到國際上的關注和承認,最好的證明莫過於這類電影經常出現在權威性國際電影節的參展、獲獎名單上。近10年來,新德國電影曾5次被奧斯卡評委會提名為“最佳外語片”,兩次獲勝。其中多納斯馬克2007年奪冠片《別人的生活》(又譯《竊聽風暴》),今年5月還一舉囊括德國電影獎中的最佳影片、導演、製作、男主角、男配角、劇本、攝影等七項大獎。最近,它已被好萊塢製作人買斷了翻拍權。
有意思的是,在眾多獲獎片中,好幾部故事片都出自初涉影壇的年輕導演之手,有的竟是他們的處女作。如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弗洛裏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馬蒂阿斯·盧特哈爾特,以及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克裏斯·克勞斯等,他們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國界。
在這個方方面面矛盾異常鮮明、十分激烈的歐洲國家,最近幾年,新的自我價值正在形成,令人矚目。全球觀眾和評論界似乎都興致勃勃地願意跟隨德國電影人的鏡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統一,以及這些事件所遺留的後果來一次重新思考。歷史為新一代電影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和思考動力,並同時在新電影浪潮中迅速得以反映。當下,新一代德國電影正朝著直面既樸實、又複雜的人類生活目標本身前進……

把故事講好、講完美
出生於1973年的多納斯馬克集導演、編劇、製作人于一身。《別人的生活》是他的處女作,在歐洲放映時被冠名為《特工ХХ/7》。故事發生在1984年的東柏林,秘密警察韋斯勒自以為是地把目標鎖定在某著名戲劇家身上,在他住處悄悄安置了竊聽器。
豈料,當他闖入房主人和他女友的私密空間時,卻被正直人的平常戀愛生活所感動,羞愧地成了自己行為的人質。韋斯勒最終不僅沒完成監聽任務,反而介入到這對無辜戀人的生活中,暗地予以保護。戲劇家直到兩德統一之後,才發現這一秘密,不寒而慄……當戲劇家通過查閱檔案,找到這位竊聽者,又不便相認時,決定以寫小說的形式感謝救命恩人。影片結尾鏡頭相當感人:當韋斯勒購買《好人奏鳴曲》時,他突然發現小說扉頁上赫然寫有:“僅以此書,獻給特工ХХ/7”,他禁不住潸然淚下……
多納斯馬克出生於德國科隆,居住過不少地方:紐約、西柏林、法蘭克福以及布魯塞爾……他曾在牛津大學學過哲學、政治;在列寧格勒學過俄語;最終在白俄羅斯米亞傑利電影學院學導演。“法西斯”、“二戰”……對多納斯馬克這樣的年輕人來說,顯得太過遙遠,最多只能從教科書、文藝作品中獲得一點間接知識。柏林墻倒塌,他也不過只有17歲。我們難以想像,他如何對德國人講述1984年的這段歷史,如何讓這些過來人感到片中發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切身體驗。他在獲德國電影獎時,這樣回答媒體:“我所講述的歷史,並非強調細節、事件,而是注重那個時代的氣氛”。的確如此,韋斯勒並非典型,是導演虛構的藝術形象。導演在渲染主人公所處時代氛圍的同時,重點放在:讓人們看見人性關懷的溫煦曙光。
本片與三年前的大片《再見列寧》同樣都是在披露當時社會現狀,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完全沒有涉及政治,沒有按“新德國電影”的流行套路構思情節,而是以全新角度審視歷史,有意壓制住德國人傳統的正經、較真特點,盡心盡力地把故事講好、講完美,不著痕跡地滲透自己的社會觀、歷史觀。
當德國觀眾在片尾看見韋勒斯這位曾經陰險蠻橫、不可一世的特工,而今變得佝僂猥瑣、孤苦伶仃時,一個勁追問:“他難道真是好人嗎?”多納斯馬克用斯蒂芬寬恕保羅迫害耶穌的故事為例,奉勸大家要懂得原諒:人物形象變化見證了時代對塑造人的巨大作用。
《四分鐘》
4小時,好像只過去了4分鐘
今年5月,第57屆德國電影獎揭曉,《四分鐘》奪得最高獎:金獎。這是導演克裏斯·克勞斯的第二部作品,他同時也是該片編劇。其實早在2002年,他已一鳴驚人,他執導的首部故事片《破碎玻璃心》贏得了巴伐利亞電影學院等十項國內和國際大獎。
克裏斯·克勞斯1963年出生在下薩克森州格丁根,當過記者、畫過插圖,之後,在1991年至1997年間,就讀于柏林德國電影電視學院。他為一些電影寫過劇本,如羅薩·馮·普拉烏漢斯執導的《男極圈》,德特夫·貝克的《歡樂一籮筐》等,還在好幾個電影學院同時教授過表演課。
《四分鐘》裏的克魯格夫人在監獄裏教授鋼琴課。她自費購買鋼琴、聘請調音師。舒伯特、莫扎特、肖邦的音樂和殺人囚犯組成的樂隊——這就是女鋼琴教師的全部生活。她已80高齡,60年如一日地為監獄工作。
如果沒有傑妮的出現,她的鋼琴教學生涯或許就這樣波瀾不驚地默默結束。然而,一個犯有殺人罪的叛逆女孩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女孩雖然年輕,卻不打算就此罷手,還想繼續殺滅周圍的一切,以解心頭的疑惑。克魯格夫人還從未遇到過像傑妮這樣的頑固份子。面對生命走到盡頭的傑妮,克魯格夫人由初次見面的拒絕到慢慢感到痛心、理解、最後終於接納。
她決定將這個女孩打造成音樂神童,實現她自己當年的夢想。幸運的是,神聖的音樂把兩個年齡相差懸殊、身心都受過重創的女人連在了一起。鋼琴老師堅信,世界大師的名曲能征服狂妄無忌的女孩,能挖掘出她潛藏著的演奏天賦。為了讓傑妮能靜下心,能在權威性的鋼琴大賽中獲勝,克魯格夫人向孩子傾訴戰爭時期留下的、不為人知的心底隱秘,忍氣吞聲面對她的暴躁脾氣,陪聽、陪練,最後甚至不惜幫她越獄……
影片漸漸進入佳境:傑妮在音樂的最高殿堂——德國歌劇院舞臺上,盡情演奏4分鐘。這是克魯格夫人衝破世俗偏見,以畢生名譽為代價換來的寶貴4分鐘。極有天賦的女孩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在彈奏鋼琴時,真正感到了身心的自由和解脫……
影片雄辯證明了音樂所富有的強大拯救力量,它是醫治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藥。影片從第一分鐘起就緊緊抓住了全場眼球,儘管要放映近4小時,觀眾感覺像是只過去了4分鐘。在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評委會主席呂克·貝松的讚美更是幽默:“我們只用了不到4分鐘的時間,就決定把金爵獎獎頒給《四分鐘》!”

簡單,但不普通
年僅31歲的馬蒂亞斯·盧特哈爾特憑藉首部故事片《乒乓球》,獲得了本年度戛納電影節青年評論界獎;作家、作曲家協會最佳劇本獎等多個獎項。此前,他僅拍過一些短片和記錄片。
艷陽高照。花園裏能見到半損壞的蓄水池。婦人在對著小狗說話,兒子彈著鋼琴,時間像是停滯了……影片就這麼田園詩般地慢慢展開:16歲的巴烏裏不久前喪失了父親,想四處尋找一個理想的棲身處。在沒有接到任何邀請的情況下,他獨自來到安娜嬸嬸家,並賴在這個心目中的安樂窩不肯離去。安娜最初沒把他放在眼裏,直到巴烏裏提議修繕蓄水池,他才漸漸被接納。
女主人身為職業鋼琴家,想培養兒子成才,卻又不想兒子日後超越她的鋼琴演奏水準,於是便想方設法求得巴烏裏的支援。當巴烏裏感到自己完全受制于嬸嬸掌管,像被擊打的乒乓球,拋來拋去時,內心的隱痛驅使他邁出了冒險的一步:沒有應答……戛納評委會認為:《乒乓球》具備有優秀影片的所有元素:鮮明準確的臺詞、天才的演員和緊湊有力的故事節奏。
盧特哈爾特曾在康拉達·沃爾法電影電視學院(位於前東德的波茨坦-巴波爾斯貝格)學過幾年導演技藝。他謙虛地承認,在《乒乓球》拍攝過程中,根本沒想過影片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究竟會被怎樣的觀眾所接受:德國的,還是其他哪個國家?他只希望對這個世界的觀察仔細、仔細、再仔細些,拍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影片。他承認,影片內容簡單,但並不普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