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寓言内涵

(2005-04-17 14:33:28)

 

作者:杨伟民  日期:2005.04.17  版次:21


品味寓言内涵 
    ——观贝克特话剧《终局》
    昏暗的灯光下,舞台中央摆放着一把老式轮椅,瞎眼的哈姆老爷无法起立,蒙头端坐;在左前台的两只圆柱形垃圾桶内,居住着他年迈且失去双脚的双亲,仆人克拉尔拱腰垂手而立……正在演出的贝克特话剧《终局》一开场,观众便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导演刻意营造的荒寂情境中。
    没有传统情节
    《终局》没有传统戏剧里的情节铺陈及人物形象塑造,没有头头是道的中心情节,甚至连太多的肢体动作都没有,因为能行走的克拉尔其实也是残疾,他无法坐下。可想而知,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只能是交谈,喋喋不休地谈啊谈。令人叫绝的是,看似日常的一些闲言碎语,不着边际的乞求……人物过去的片段记忆随着闲聊,悄悄潜入了观众意识:如老头儿和哈姆讲的故事;而人物对未来的憧憬,尽管多为象征性话语,如克拉尔的“种子”、哈姆的“脑袋里有一颗心”等,尽管这些话连正常与失常都无法区分,我们却能领悟到其寓言式的内涵所在,产生一种体验的愉悦感。
    世界没有镜子
    克拉尔拖着疼痛的双腿,一瘸一拐地走到墙边,掀开了垃圾桶盖子。探头而出的老婆子对桶里究竟存在什幺毫无兴趣,桶外有没有东西更是说不上来,连旁边那个老头谈起他们的恋爱史都全然想不起来……只是在老头要求“给我一个吻吧!”时,要她帮忙挠痒痒时,她才从相互对照中感到了衰老和邋遢。其实也难怪,在这个连镜子都没有留下的世界里,何以判别容貌。
    进行自我审判
    《终局》以似是而非的叙述方式,展示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境遇。剧中角色对话中没有不可逆转的话语,没有不被质疑的陈述,这一切都是贝克特对现代性话语的理性解构。这种解构,颠覆了传统戏剧的话语规范。从这座“避难所”里发出的所有无意义对话,是对历史中所存在的绝望感,进行着郑重其事的自我审判。
    杨伟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