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地产为与不为舍与得有形无形杂谈 |
谈话录:关于旅游地产的几点散见
【也算前言】好几个月前,一家房企的内刊主编来电话,要和我聊聊旅游地产。当下旅游地产景象蓬勃,业内高人宏论多多,老生自知身在门外,岂敢随便置喙?一时并未承应。后有几番接触,内刊主编原来供职于报媒,乃资深记者,新到企业,想多有些关联资讯的了解,态度谦和真诚,且言明,只是随便聊聊而已。于是放下心来,某一日,在南山一处星巴克,各持茶一杯,散漫说了一通。未见录音笔之类,说来也就“信马由缰”了。过些日子,主编给我发来一份电子文档,居然标题、导语、小标题、正文段落,规规整整,浑然一篇访谈实录的文字,准备杂志付印的模样。我佩服这位记者出身的主编,积年磨练,功力不浅,也惭愧自己胡乱侃来,不见真章,多亏了人家的梳理连缀。心下想,什么时候再小小茶聚一回,当面示谢耳。可惜后来,家母病重逝去,返家奔丧祭奠,这篇谈话录用出来没有,无暇问及。再后来,和主编通了一次电话,她说她已经离开那家公司了,也没有说,杂志出了没有。不说,也许胜于说。当然还是约了,什么时候,喝喝茶。也许主编做回了她自己钟意的事情,而这篇记录聊天的文字,是否以某种面目现身,我一直没有去细细的想,只是放在电脑桌面上,算是一个可以留存的痕迹。但,这两天接到成都方面的一个邀请,让我参加在青城山举行的一个论坛,话题与旅游地产有关。陡然生出念头,何不挂到网上,先听听专业人士的高见?于是,大家见到的帖子,便是由梁波女士手记整理的文字,我谢谢她的劳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头衔、标题等等,皆是梁波女士记录文稿的表述;唯一所作的技术性处理,是隐去了那家房企的名称。这一点,想可得到大家的理解。
王世泰
著名地产评论家、城市文化学者
让好的旅游地产雕琢灵魂、滋养心灵
口述:王世泰
导语:
旅游地产有3个基点,1.占有资源;2.专业开发;3.运营收益。
旅游地产应该有3个基本角度:1.发现;2.善待;3.给予。
旅游地产还应该有3项禁忌:1.忌贪婪;2.忌恶俗;3.忌榨取。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个毁誉参半的行业,实际上,在“三限”(限贷、限购、限价)之下,开发商的日子也是举步维艰,传统的房地产不少面临转型。
讲到旅游地产,人们容易想起华侨城。华侨城实际上是复合型地产开发,它的旅游+传统地产的结合。也就是说,它是针对一块平庸的土地进行开发,通过对该地块进行旅游、文化内容的注入,使人们可以驻足观赏和停留。这个模式可以说是对旅游地产的一种探索和实践,而现在看来,这种探索和实践也是成功的。
不过本文我并不想从纯地产的角度来看旅游地产,我想从不同的视角来谈谈这个话题。我想,根据地产行业的规律,旅游地产业一样具有以下三个基点:一是占有资源。比如土地、资本、资金流、人脉、团队、人力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关键资源,但旅游地产还需要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它是对资源有特殊需求的。因为它要跟“旅游”挂钩。
此外,地产行业的第二个重要基点,专业的开发。看上去好像盖房子嘛,大家都一样,实则不然。旅游地产尤其要强调规划、设计,要强调主题凸显,这很不容易做到。
第三,运营收益。当然了,做房地产开发一样是要追求效益的,这无可厚非。但是,旅游地产跟传统地产还有很大区别,不能房子盖好卖了就算了,还必须有人来观光、考察、居住。它的盈利点在于它拥有可再生和持续发展,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
做旅游地产,需慧眼、“善心”、大爱给予
不过,仅仅这样看待旅游地产,又未免流于浅表。我在想,旅游地产应从另外三个角度去看待。一、是发现;二、是善待;三、是给予。
关于发现,自远古的活动中,人类一直从自然中发现。罗丹说“美在于发现”。旅游地产,就是一个发现美的环境的过程。实际上我们的祖先似乎已经把美的地方都“发现”了,塞外敦煌、江南苏杭、周庄乌镇……那么今天的地产开发商,做旅游地产更需要有慧眼,看得出一块土地的基因,从一块可能不那么富有旅游地产标的的地块上,发现旅游地产的可能性。当然,如果本身就处于旅游景区,那么就更要张开智慧的眼睛,发现土地能焕发的光彩。
比如某某公司,一直落脚云南,南中国最有况味的美景,云南可不少,但仍需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它更应该是一种禀赋,需要本身的修为和文化底蕴,来完成这个“发现”的功能。
第二点,做旅游地产开发,一定要讲究善待环境。自然的遗存都是上苍的赐予,花朵、树木、云彩,更何况山川和土地,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这是有些矛盾,开发商通常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规划方面的雕琢与原生态资源的冲突必须善于调配和解决。
这里有一个核心,就是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不是说,你花了钱就可以随意干,必须“如履薄冰、如执软玉”,也万万用不得“山河改造”的那种豪情。大自然不需要大肆切割,而应该小心装扮。
善待,并非简单的良心尺度,还需要很高层面的专业要求。它应该是从事旅游地产开发的人的最高职业要求,要求我们要弯下腰,礼敬土地,将你的心,安放在这块土地上,做任何动作都应该“小心翼翼”,这应该是起码的职业精神。
在当下的语境下,做这样的提醒尤为重要。因为社会上追逐利益的欲望过强,让人失去敬畏之心,本应有的操守都失去了,让人担忧,甚至让人感到恐怖!
第三,是给予。
说句大实话,旅游地产的开发,也是要获取利益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但是,旅游地产的建设和运营如何没有“给予”,它是浅薄的,而边际效益也会逐渐递减。
一块土地,如果不能给它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承载,以及与人的人文情怀相符合的体验,渐渐就会流于平庸、冷清、过气,直至经营无法获取赢得的收益。
同时,也要忌过分干巴,纯技术打造的东西,使得旅游地产徒具其形,没有生命。这样的地产项目,吸引得来游客和消费的脚步和眼光吗?更遑论心灵!
为什么人们爱去旅游,西子湖畔多少才子佳话,多少故事在其中;敦煌莫高窟,除了展示千年以前的文明和艺术,也同样有深厚的人文故事传说在其中……而新建的旅游地产项目是无法拥有这样深厚的背景和文化底蕴的。
所以说,最难贯注的是其实是旅游地产项目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而没有这些,所有的东西都只能是建筑物件的堆砌。
给予,还要给予项目鲜活、有品味的生命。
这不是单靠贴贴旅游地产的标签就能解决的,这是一门学问。要作旅游地产,应该将这三条奉为圭臬。如果没有这三个方面的关注,再大的资本、再强的团队、再广的人脉,都做不出能让口碑流传甚至历史传播的东西,不会有长久的价值。
旅游地产:忌贪婪、忌恶俗、忌榨取
实际上,地产开发商在具体的项目上都是有丰富经验的:研判、筹算、营销、品牌推广……但这里必须要提醒的,还有几个大忌,总结为三大切忌:忌贪婪、忌恶俗、忌榨取。
对资源的占有上,要忌贪婪。当然,房地产企业是资源性行业,土地及各种资源是它最根本的资源基础,但是,不应该无度地占有资源,而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发现了这块土地的价值所在,是否会真正合理利用这样一块土地。如果能在资源占有阶段就考虑这样的问题,可能可以免除很多后期开发的问题,不至于捉襟见肘、举措失当。
而忌贪婪,始终也是高质素的开发商的职责所在。只有认真地考量开发的进度、精度,才能更好地塑造项目及企业的品牌。
二,就是忌恶俗。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疯抢名头的故事,什么三个“西门庆故里”、四个潘金莲家乡、两个孟姜女哭长城之地……等等诸如此类。孟姜女还好,前面两个故事人物,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中是负面的形象,但却被抢来做旅游地产的标签,这只能直接体现人们的价值沉沦、道德滑落、恶俗不堪。如果旅游地产的开发纷纷以此类内容为主调,那将是啼笑皆非、令人心生悲凉甚至令人作呕的事情。
所以,必须戒恶俗。目前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价值观紊乱的问题,流行着一种粗俗、粗鄙的财富力量,但是做旅游地产开发,必须意识到恶俗或与之相关的话题,应当有所规避。毕竟旅游地产不是简单的住宅开发,它涉及到一些文化象征,既是灌输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
三,要忌榨取。这一点实际上是与之前讲到的“给予”相辅相成的,实际上是忌讳过多地去获取。开发旅游地产,肯定是要“下蛋”的。但开发商必须明白,旅游地产必须有持续的投入、持续的维护和提升,才有可能保有你所倾尽心血做的项目、保有吸引四面八方眼光的魅力,才可以诸多旅游地产的板块中,保有自己的地位。
旅游地产,也要学会“舍得”
当然,旅游地产开发之成败也不完全归咎在开发商身上,这里面又有几个可以总结的点:政府,有为有不为;开发商,有得有舍得;做项目,有形有无形、无形胜有形。
首先,地方政府对外来投资都是持欢迎态度的。不少地方政府在进行土地资源运营时,都希望把本地的城市化发展,嫁接到开发商和开发项目上,而有时这是对开发商提出的过高的要求,开发商可能是承载不起的。政府应该开明些,明白每一个开发商的面目如何、禀赋如何,给予适度的支持。
因为,有些东西可以通过人为努力改变,但有些就可能超过开发商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对开发商做宏观指导,但少做微观要求,区隔开这两件事,让开发商放开手脚做事。
其次,有得有舍得。投资开发当然都希望得到回报,这是开发商的根本诉求。但是聪慧的、有远见的开发商,就知道舍得。
知道舍,才能恰当地得。
这不仅仅是胸怀,还需要有长远的战略。不知舍者,往往短视;惟求多得,可能寡助,此亦道也!
如某某企业,常驻云南,应为明道者也!
第三,有形有无形,无形胜有形。从古老的《易经》玄妙的理论可知,无形即有形。
对旅游地产开发而言,无形是一种很高妙的境界,并非是虚幻的,而是对具体项目注入的文化、精神。文化和精神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但可以通过项目的具体设置展现出来,是有形,而体现出来的文化和精神,又使项目成为“有灵魂“的项目。
正所谓:有形之行为,谁都可为;无形之境界,非人人皆有,而高下之判,即在此处。
希望某某企业的产品,得到宽松、开明的政府支持,在规划、开发方面更理性和规则,达到有形的精彩,乃至无形的伟大,做一个伟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