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楼市哲学的零碎笔记(下)
量与质,很变化的分界
市面上,多少自住客,多少投资客,多少投机客,似乎一直是笔糊涂帐。稍具哲学意念的一派认为,自住客到投资客,中间没有天堑,一个迈步就可以过去,投资热衷了,量变到质变,就进入投机的阵营了。模糊在于,这个度很微妙。怎么拿捏,不是哲学家的专业,人家只是告诉你这个道理。
经济学家们很有意思,不知是眼中还是心中,竟然完全没有这个度的界限和解读。总是说,房价之高的原因,需求强烈,供应不足。土地收紧,供应紧张;土地放量,又是烂雪填井,还是不够;房价涨了,表明需求旺盛,再涨,应该有所调节了吧,还是告诉你需求猛升。规律失灵,当然也顾不上哲学了。后来终有数据出来,深圳楼价最为火爆的时候,投机客占了70-80%!这样的力量,兴风作浪,焉有不涨之理。一个城市楼市评语就这样定论,尽管不尽精确,但是有一点哲学观察的角度,或可窥其堂奥于一二。
举个例子,小白领买房住了,原先凡心不动,安居若素,但是侧耳一听,隔壁小二子转手赚了一笔,接着同样的故事纷纷入耳,于是,跟着小试一把,尝到投资的甜头。得手之后,乐此不疲。更有高人指路,快进快出,再有政策鼓励,财产性收入,等等,总之不用仙家点化,一路卷了进去,高歌房产好亲亲,存折上7位8位9位数的变幻着,乐不可支;一朝大潮退去,说裸奔是娱乐,套牢的痛苦,谁来体恤?当然,道中老手,早已先手脱身,那还不是深谙了“热中见冷”的玄机,不讲哲学的哲学了一把?
在中国,总听经济学家的,有时蚀得很惨很难看。有时候,倒是需要听一点哲学的声音吧。
爱耶,恨耶?很矛盾的追问
屡为批评地产的力量,并非地产的敌人。
常喂地产以甜食的人士,并不一定是地产的朋友。
有了这样哲学意味的判断,才有辨析下面问题的基础。
房贷闸门关紧,愁肠百结。听闻有人在告贷受挫、以酒浇愁之际,忽发怨言,恨不得咬下银行的一口肉下来!
无疑,这是恨恨而詈。哲学的思辨,在于另一层意思,说,这是因爱而生。
有一则民间流传的故事,似乎可以参悟一二。刑场上,儿子正将引颈就戮,提出了一个要求,想在告别人世之前,最后一次吮母之乳,以报慈亲之念想。从来对儿子有求必应的母亲,自然上前解怀,结果是,孽子一口咬下妈妈的乳头,还痛怨当年的溺爱,不施严教,终有今日的杀身之祸!故事是编的,拿来做哲学的警示,其意何深乎?
当初所有商业银行敞怀哺乳,没有节制,卖房的炒房的乐不可支,行业虚胖而疯狂。慈母无私,银行有息,这且不去说它,即便银行像慈母一样,“爱”则“爱”矣,但种祸之深,又岂在慈母之下?
或说,信贷从紧,银行心里何尝情愿?政府调控之手,在那儿替银行拧紧闸门哪。所以,有了呼吁政府救市之说。政府不一定要讨论哲学,但是,政府不会弃哲学的常识于不顾。比如,宁可行救心之术,或不会马上解衣喂奶。
这些比方的说法,也许不令人愉悦,但是,哲学是不讲究口味甘甜的,顶多在咖啡里加一点伴侣,真正提神醒脑,甚至连半块方糖也不加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