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谁,不看央行的眼睛?
为什么要贴出这样的题目?
因为有网友说,央行做足了表情说台词:“看着我的眼睛!”,但是言者谆谆,闻者藐藐,很有反应、很有感觉的人不多。
这也难怪,我们整个社会的政策耐受力已经很强了。投资饥渴,房地产高烧,一帖央行的温和方药,能有多大的祛病降火的药力?去年的国八条,今年的国六条,去年的七部委、今年的九部委,十二道金牌,连番的猛烈方剂,都难见什么确切的收效,央行瞪一下眼睛,谁知收敛?抗药性早就锤炼得出神入化了,这种加息0。27个百分点的手段,用一句广东老板的话说,湿湿碎啦!
当然,上面的说法,未免笼统,应该做一点细分才是。
升斗小民如我辈,是很在乎这个0。27的。然而最大的出息,也就是和老伴儿琢磨着把存折上不多的一点的薪水,如何做一个转存。幸亏有专家出来支招,超过60天的不必转存!因为原先的定期成了活期,后面这点百分之0。27的涨幅,已经不够因为转存而造成的利息损减了。你看,即便是颤微微看着央行的眼睛,知道敬畏者,只是停留在一个十分浅表的层面。
房地产商也就是觑上一眼,然后神色泰然地继续为其所为,不对央行的眼睛说三道四,有所讥讽,就是厚道的了。其实,所有财贵阶层,基本表情是:微翘嘴唇,哂之;或者,干脆不屑一顾。这点存贷利息的增加,丝毫不能影响人家投资博钱的心情和魄力。新楼开盘,连下几单,要买整层的,大有人在。堂堂央行的这点威严眼色,对不起,只能受到蔑视。
经济学者权威专家照例发出声音。说实话,他们是懂得央行眼睛后面的深沉意味的。但是这两年主流非主流也好,再正经的理论、见解、思想,也被利益的浆糊掺和得不三不四,更何况“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景况时有所闻,所以而今不免落到权威坠地、公器失尊、谁也不怎么相信的地步。就是认真的看了央行的眼色,然后无论是前瞻性的研判,还是现实的提醒,谁听得见呢?
对着央行的眼睛,媒体是在乎的。套用非常熟练的路数,抢着播报消息、第一时间采访、展开热点争论,发布专题版面,……是凡吸引眼球的动作都十分的到位。你想,当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日本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是多大的新闻由头啊。他们能不紧盯着央行的眼睛么?央行加息,猛料啊!故而紧盯不舍,但恨不能每天早晨见到央行的眼色有变。问题是,如此的职业敏感和其关于国计民生的休戚忧乐能划多长的等号。
地方政府则不同,相当淡定的读出央行的眼神,严肃而温和。当年颁布121文件,去年建议取消预售,央行的眼色曾经多么的严厉过,结果呢?还不是打将回去,“121”变为“一二一”走回原点,取消预售的建议被建设部一巴掌干脆否决。地方政府从来能够参透玄机,这些一一看在眼里,再加上年复一年的对策历练,早养成了无与伦比的定力。所以一边是眼神锐利,一边是城府在胸,看过了,知道了,就是了,如此而已。
最有意味的是,各路商业银行,看着央行的眼睛,面子上点头诺诺,骨子里全不买帐。照样游戏着游戏,生意着生意。加息之前之后,都有可能听到某某银行高管、或者一般职员卷走几千万几个亿的故事。就在这次加息之后不久,山东一家什么支行的“内鬼”就挪用贪污了上亿元,不怎么经意地捅了一个在商业银行界不算“出类拔萃”、但是放诸于社会还是足以拍案惊奇的“窟窿”!你想,人家的眼中,对于这种0。27个百分点的“小意思”,算个什么意思呢?而且,赶紧要做的是,更为灵活的向房地产这块优质资产提供“创新式”的服务,其花样之巧、智慧之妙,足可以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民间有个比方,所有商业银行都是央行的儿子。看来,最不在乎央行眼神,最不肯守规矩的的,是央行的儿子们。肖与不肖,央行应该心中有数吧。
有人问,央行会耳提面命一下他的儿子们,会动手掌掌屁股么。猜测是,央行或许会举起手来,但多半是慈母之手,打不下去,顶多做做样子,而已。
对此,未尝不可理解。
但是,过了2006年底,外资银行全面进入,那时央行的眼色和其儿子们的脸色,又该会是怎样的呢?
老生浅陋,求教于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