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暮乡关何处是

(2014-06-30 08:52:33)
标签:

故土

精神家园

乡愁

拆迁

唐诗宋词

“思归”是古典文学的永恒母题。“叶落归根”之说,就是“思归”母题最深沉的表述。换言之,人们普遍的“思归”情怀,表现为对故土的眷恋至死方休。

唐诗宋词中,有很多坦诚而直露“思归”语言。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故乡方来人,诗人便迫不及待询问故乡的人事,甚至爱屋及乌,关注到故乡的梅花。故乡的一切,都能搅动游子的寸心柔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也是典型的一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乃送别场景,仅仅在乐曲中重温,也使得游子心头飘起了片片“思归”的愁云。

还有一些诗作,诗人的情感表达是含蓄内敛的。如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面写依恋江南春色,时光匆匆又一年,实则借问明月写“思归”。再举一例,唐代赵瑕的《江楼感怀》:“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江楼夜景美似昨,依稀不见故乡人。那么,这如水的月光,不就似一江春水的乡愁吗?这些文字中,似乎见不到故乡的身影。但字里行间,这种“思归”的情怀,如秋季的枫林,相思成灾。

那么,萦绕在“思归”母题上的古典情怀,为何在现代社会由浓转薄了呢?是交通便利,人们更容易归乡?是资讯发达,人们更容易知晓故乡人事?

原本,乡恋情结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对故乡的情感,有追忆,有惆怅,有眷恋,有惋惜……构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情感积淀。郑伯奇曾言:“无论什么人,虽然性有男女之分,年有老幼之差,无论什么人对于故乡的土地,都有执着的情感。” 那么这种难以摆脱、执着一念的“思归”情怀,为什么会淡出我们的视线呢?

的确,李白笔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夸张,到今天的飞机、高铁时代已成为切切实实的现实。故乡的地理距离由远拉近,甚至整个地球也成为了“地球村”。牛马为交通工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那种几年几十年回不到故乡,见不到家人的情况,也越发罕见了。人类本性中有一种顽固的东西存在,即轻易到手的任何东西都不会珍惜,而失去的羔羊才是最心爱之物。所以,既然故乡想回去就回去了,也就不会有浓厚的“思归”情怀了。“思归”母题在古典文学中的显性表达,直接原因便是人们思归而“不得”的空窗心理。

此外,人们对故土的依恋基于这样的前提:故土是父母之邦,有着童年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自己曾在故土上流血流汗。 韩少功先生所说的“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正有这样的喻意。只有在故乡付出过,收获过,满足过,才能使“思归”情怀融入自己生命的血液之中。季羡林先生到过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无数美妙绝伦的月亮,但他依然眷恋着故乡苇坑里的那轮平凡的小月亮。这样的情怀,只能用杜甫“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总结。这是因为,季先生生命最初的六年,故乡给了他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一轮小月照亮了“离乡背井,漂泊天涯”的游子之心,微苦中有甜美。

而今,更多的孩子很早就跟随父母到异乡打拼。他们远离了故乡,隔膜了乡音,又没有足够的童年时光来培植、支撑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于是,毫无故乡概念,甚或“反认他乡是故乡”的心态就不足为怪了。大变迁的时代,老屋被拆迁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便那些对故乡满怀深情的人,也失掉了可供回忆的寄托之物。

贺知章告老返乡还能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代的张爱玲们只能写:“我们回不去了。”唐宋诗人普遍拥有的“思归”情怀,是因为“故乡一直在那里等我回去”,而现代社会中支离破碎、形貌消失的故乡,已经无法安放人们的乡愁。当然,“回不去”的怅惘,也激发了不少作家写作的灵感。但是,这种茫然若失的“怅惘”(迷茫)和脉脉含情的“思归”(企盼)性质完全不同,区别就在于故乡的在与不在。

除了对地理故乡的疏离,人们对精神家园疏离的情况更为严重。

精神家园的失落,我认为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打乱了个人生活的节奏。对每个人来说,终其一生的三个问题便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现代人首先失落了故乡,不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其次在忙碌中失落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最终,也失落了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这是精神家园失落的三部曲。貌神兼失的现实,加剧了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贪婪追求,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刺激无处安放的肉身,来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精神家园的构筑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有空闲的时间可以思考。唐宋诗人“思归”的文字,都是在羁旅空余时间所作,他们或登高望远,或低头沉思,或灯下徘徊,或庭中望月……他们以种种方式,寄托自己对遥远故乡的深情。而现代人生存的焦虑,使得我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当内心存有被快节奏抛弃的惶恐,就会放大外界的诱惑力,在追赶别人的脚步中辛苦度日。于是,听得见赶路的脚步,听不见内心的节奏。

印第安谚语说: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人们想要改变现状,有效的方法是:慢下来,停下来,静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回得了过去,留得住乡愁”,或许只是现代人心中的一个梦了。而当我们用文字筑梦,无论故乡在与不在,我们都能做到“回得了过去,留得住乡愁”。

文字在,故乡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