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钓鱼岛事件看人类攻击性本能

(2012-09-22 15:35:21)
标签:

钓鱼岛

攻击性

莫里斯

反社会

本能

文化

生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构想的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在中国,成为了一种现实版的实战演习:

1.你看,那个绿头发的男人在打一个小孩。

2.那个绿头发的男人真可恶。

3.所有绿头发的人都可恶。

4.所有绿头发的人都会攻击任何人。

5.那边来了一个绿头发的人,要在他打你之前就先打他。(那个绿头发的人并没有先挑衅,但被打了,很不甘心,为了自卫也打回去。)

6.你看吧!我说的没错,绿头发的人都很可恶。

7.所以,要打所有绿头发的人。

绿头发只是一个隐喻,代表着“非我族类”。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他群”如何变成了仇恨的对象。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现象歪曲为普遍现象,进而发展成自身真正行恶的行为。

我们稍加代入,就可以看到此恶行合理化解释的典型。

1.你看,有一些日本人在动钓鱼岛的脑筋。

2.那些日本人真可恶。

3.所有日本人都可恶。

4.所有的日本人都想抢占钓鱼岛。

5.在中国的日本人滚回日本去,砸掉他们开的店铺,抵制所有日货。

6.所有买卖日货的国人都是汉奸,砸他们的车,砸他们的店,给他们点教训。

7.所以,宁可中华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

这样的推理过程,可谓极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代表了许多人思考的轨迹,更加使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荒谬浑然不觉。

德斯蒙德·莫里斯把人比作裸猿,把现代人比作动物园中动物。他认为,人类作为动物的互相攻击性一直存在于本性之中。互相攻击性是来自于竞争,他这样解释现代人的行为:“过分模仿高位者,旁观暴力而感到兴奋,虐待动物、儿童和弱小者;杀戮行为,以及无路可走时的自残和自杀行为,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不正常的。”这一看法,在劳伦斯的理论中,也可一窥端倪。劳伦斯认为,人除了食、色之外,还有逃亡与攻击的本能。攻击本能形成于人类早期,人类社会形成之后,自身安全得以保障,这种本能才逐步消减。倘若自身处于极端封闭的环境之中,这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往往容易外显,从而导致对他人的攻击和仇视。

人同样有选择攻击弱小的劣根性。这里的弱小,并不特指形体上弱小,道德上的弱小更具普遍性。比如买日系车的车主,在反日潮流中就变成道德弱小者,他们苦苦哀求换来的却是群情激奋、极端暴戾的行为;砸同胞日系车的人,往往自诩为爱国者,在爱国大旗下占领道德高地,他们将恣意妄为地破坏他人私人财产、损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当成强烈的爱国表达,而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情绪的暴发,行为的冲动,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法律准则的行为,亦可看作是一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不良社会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上,对异己迫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权高位重者,往往因为手握权力而无人监督,把人类这种攻击性本能发挥到极致。罗马教廷就曾对异教者施行火刑,从肉体上消灭异己。现代社会中,不同意见之间辩论,也往往会以相互敌视的胜败对决而收尾。争论之时,语言的刀枪棍棒激发了当事人隐匿许久的攻击本能,如果没有规则和分寸,争论由拓展思维的初衷而变质,也是预料之中且显而易见的事。

现实的种种表明,极端封闭的环境会激发人类的攻击性本能。信息不全面,没有判别能力,使得一部分人常常表现为一根经,非此即彼,我在故我正确。付之于行动,往往导致极端恶劣的破坏行为。

极端封闭的思想源自社会的封闭性。打破封闭性,无法跳过个体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启蒙。而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规则意识的强化,有助于克制人类的攻击本能,淡化族群间的仇恨,有助于建立一个理性思考而非盲目行动的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