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2012-03-08 20:42:12)
标签:
尼布尔特权道德螺丝钉文化 |
一个人,如果他见证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浩大的自相残杀,经历过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和热战,如果他不幸或有幸是个哲学家,他会有怎样深刻的反思?
有一本书值得读读,因为这本书的作者碰巧有过上述经历,又碰巧是个哲学家。这本书的名字是《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作者是美国人尼布尔。
尼布尔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可以成为道德的人。用尼布尔的观点来考量现今一些做法,你不难发现:用虚构的榜样来提升道德的行为,貌似在标榜道德,实际正好走向了道德的反面。因而,尼布尔不客气地指出:“特权集团的道德态度是以普遍的自欺和伪善为特点的。”
个体所以能成为道德的人,是因为人生而有同情心,有理性。群体则普遍缺乏理性,缺乏自我超越能力,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因而,群体比个人更难克服个人中心主义。由此,尼布尔推论出:群体的道德低于个体的道德。并且,在社会中,理性很大程度要受利益的支配;社会的不公正不能单靠道德与理性的劝告就能得到解决。
道德主义者们最大的缺陷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群体行为和建立在个体私利和群体私利的权力都具有残忍的特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语,也许可以用来解析个体行为,但特权集团绝少想到这一层,他们惯用暴力来压制社会底层的反抗意识。而生命被毁灭或自由被镇压,都将直接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的毁灭。
为了证明其行为是合理的,特权集团通常假设自己拥有特殊的智能和优秀的道德,并假设他们的行为增进了社会普遍的利益。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法,他们故意混淆事实,把特权的稳定与社会安宁和秩序等同起来,并自封为法律和秩序的维护者和倡导者。特权集团总是声称,打破社会的平衡是危险的,这会带来无政府状态的可怕后果,因为,被统治的人们具有内在的、先天的缺陷。
有时候,人们会对特权集团的慈善行为感到大惑不解。尼布尔解释说:“慈善行为把真正的怜悯与权力的炫耀结合起来,而后一种因素正好解释了有权者为何总是易于显示慷慨,而不是着眼于实现社会公正。”特权集团的动机全在维护其既得利益,然而,这种哲学要是招摇过市,显然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会引发麻烦和质疑。于是,就必须饰以爱国主义、忠诚、法律和秩序的体面外衣。从这个角度而言,特权集团无疑是高喊道德而最不道德的人群。
用虚构的榜样来物化人心,是特权集团惯用的伎俩。他们通常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神话某些人物,用螺丝钉精神来去除人性的标志。他们乐此不疲地制造出一个个道德标兵,目的并不在宣扬某种道德理想,而是在利用驯服的工具行骗。最终,你惊讶地发现,竟看不到他们的道德底线,道德感在他们身上已荡然无存。冯骥才先生曾言:教育的失败源于欺骗。欺骗行为,是彻彻底底的反道德的行为。
尼布尔认为,人类最高的道德理想不是无私,而是公正。这里的公正,即所有人寻求机会均等的公正。如果一个社会,大力宣扬违背人性的无私而逃避公平公正,那么显然,恰恰证明:这是一个不道德的社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