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听自己的声音

(2011-03-19 09:47:13)
标签:

音乐

鲁迅

瓜洲

社戏

莫扎特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朱光潜先生极为欣赏。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加以阐述。他说,前后句表现的是分别是消逝和永恒,"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下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了江上的青峰,好像又找到了另一个可爱的伴侣,另一个可以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这一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姻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朱先生这段文字很微妙,这两句我也欣赏。"曲终人散"总在盛会之季节,演绎出人生的聚散离合的悲喜剧,不由得让人想起"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思。白居易有一首《长相思》最能表达别后之意。全词不长,如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的意思全不如此,有惋惜,有惆怅,有不舍,却并不颓废,江水流,数峰青,余音宛在,此生不白。好的句子总是这样的,它能在不断地吟咏、遐想间于齿间留芳。音乐、文字相恋,妩媚成相依相念的姻缘。于是,就记起了苏轼《行香子》里的句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道家有言:"大则远,远则逝,逝则返",这是时间与空间的整合,也是"曲终人散"美学价值的体现。

但鲁迅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朱先生的评论是寻章摘句,以割裂为美,是"从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加以胡乱吹嘘附会,故意把读者弄得迷离恍惚。他甚至将对名句的细加分析形容为"凌迟"。我认为,这近乎苛刻了。而从鲁迅和萧红的一系列谈话中,我不认为鲁迅不具备审美能力,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鲁迅是个乐盲。回想所有我看过的鲁迅先生的文字,确乎没有一篇是专论音乐的。在《社戏》一文中鲁迅写了这样一句:"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用的是"大概",很不确定,对声音的界定也只是很寻常的用词"宛转,悠扬",几乎失掉了鲁迅文字特有的神韵。而鲁迅讨厌戏剧的态度,或可作为一种辅助说明,这在《社戏》和《拿来主义》等名篇中表露出的意思是十分清楚的。我甚至臆想,鲁迅先生行文中之所以缺少些静穆与平和,是和他不通音乐有些许关联的。

傅雷、傅聪父子两个谈起莫扎特。傅雷说:"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傅聪说:"莫扎特在音乐中,热烈起来比任何人都热情,伤感起来比任何人都悲哀,然而,他把这些平衡起来,永远使人有美感,就像中国古代美学观点中的所谓哀而不怨,乐而不淫......"写文字的父亲和学音乐的儿子谈及莫扎特,就有了知己的感受。

在很多方面,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傅聪说:"学琴的人要学会听自己,就是说要永远保持自我批评的精神。"写文字的人何尝不是呢?有时急欲倾诉、表白,反而会失掉了自己的旋律。倾听自己的声音,很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