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会明】
上期的行业观察,笔者写了题为《中国有线电视的收费潜力》一文,随后转发在本人的新浪博客上。在短短几天之内,有两万多个点击及数百条留言,其中绝大多数是反对意见,很多甚至是恶意的谩骂。
对此,笔者无意去做什么争辩,我更愿意把这些留言当作一次用户的满意度调查来看待,虽说留言的这些网民在1.4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未必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但整体转换面向的是所有的用户,因而对此做一些分析还是很有价值。笔者从中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并做些简单的分析。
1、
文章的本意并非完全针对中外的有线电视资费做比较,而是就前段在CCBN期间从英美业界人士获知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所以缺少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并不高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在人均GDP仅在中国一半左右的印度,其有线电视平均基本月费为125卢比(2005年数据),约合人民币23.58元。笔者下一步将更加系统地收集国外相关信息,以更加客观地进行横向比较。
2、
这个意见是比较中肯的,按照电视消费在人均GDP中的占比来分析,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角度,比按收费的绝对值来比较要合理得多,但也的确有其局限性。中国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甚大,而且基尼系数超过0.4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分配的不合理、贫富差距较悬殊。由于整体转换要面向所有的群体,因此就不得不考虑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除了低保及特殊群体的优惠政策之外,还有不少细致的工作要做。
3、
这个问题在许多网站上都有所反映,老百姓并不知道广告费是电视台收走,网络公司只有一个落地费,而且有一些频道还必须要免费传输。但用户很难听进去我们解释,对他而言电视就是电视。目前的付费频道禁止广告,广电总局的这个规定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由于“免费频道”过多,而且付费频道的节目引进、融资等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节目还不够好看到让更多的人付费。
4、
不少用户对目前有线电视的节目并不满意,这个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而言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尤其在网台分离之后,我们目前只是一个“转播者”的角色。要想改变这个局面,需要主管部门更充分地调动节目制作者的积极性;同时,作为面向最终用户的有线电视网络,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节目制作或集成权利,将内容与渠道更充分地捆绑,才能快速应变市场的需求。
5、
不少留言对有线电视的垄断及因此带来的服务问题提出了质疑。四级办政策及有线电视的发展历史,自然形成了一地一网的格局,当然无线电视发展的弱势也更加强化了垄断的现状。一些网民指出由于垄断,有线电视的利润很高。对此,我们知道许多有线网络都只是一个微利的状态,但我们行业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因此难以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向政府及老百姓解释。整转使我们同时面对银行和用户的双重压力,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其实电信分拆后,由于南北分野也并未真正打破垄断,相比之下电信的收费比有线电视要高得多,但老百姓对电信的满意度还算不错。这个就是人家的本事了,值得借鉴的是他们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以及各类服务的可选择性(虽然很多套餐之类有点障眼法的味道)。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IPTV虽然并不具备更好的内容(如果规范运作的话),但它以“打破垄断”这样一个面目出现却赢得了一些舆论的支持。
继上期展示了我国有线电视收费潜力前景之后,本文似乎又泼上了一盆冷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真理往往看着像废话。迎接光明靠的是脚踏实地的每一步,本期杂志中对于单向增值业务的探讨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步。
===================================
【注】本文为《广播电视信息》2007年5月上半月刊的刊首语。
忙着很久没上来,看到对上述文章及本人侮辱谩骂的留言还真不少,对于这些躲在暗处的人,我只看到他们心理的阴暗面,对于侮辱本人或我的家人的人,只是在“对着电风扇撒尿”而已。
愿意通过博客与大家共同就相关问题探讨,我们杂志近期也将就中国的付费电视市场进行深入的报道与分析。
http://img.users.51.la/157499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