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数字电视&IPTV |
高清电视国标出台后,最近关于高清电视的相关话题颇为热烈:
的确是热闹非凡。
■《南方日报》:《业界三问高清国标:假高清何以一夜间全成真》:
“国标认证原本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很可能最终演变成交钱给证的游戏。”
如果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危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利益,更将是整个高清产业。
“从未有央视标准”,这句话的确是实际情况。但之前为了使合作伙伴的选择显得具备一定专业性与负责任的态度,对相关厂商的一系列检测会让人产生相关联想。
另一条关于央视高清的消息:《中数传媒携手苏宁 高清电视推广模式生变》则让我愣了半天:
3月31日,中央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中数传媒”)与家电连锁渠道商苏宁电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央视高清信号,至此,央视高清信号首次落地家电连锁渠道卖场。而苏宁家电卖场能提供播放央视高清节目的电视机仅限于中数传媒的三家合作伙伴松下、日立、海信。
说到3月31日,虽然新浪科技《25项数字电视标准公布 显示标准明年实施(表)》称以上数字电视相关标准是在4月3日由信产部发布的,但也有媒体称是3月31日发布,而且除6项标准之外,其他标准也是自2006年3月31日起生效。其实日期并不重要,但把同一天(或者前后脚)的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其中的意味就出来了。
对此,我有以下几个相关的想法:
1、高清数字电视机国标的出台给“央视高清合作伙伴”打了一个“时间差”!(其实个人认为这个标准出台的最佳时间应该是3月15日。)本来,在高清电视机标准没有出台之前,“央视高清合作伙伴”的牌子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清电视机及其频道服务的作用,这样松下、日立、海信也不枉交5000万。但信产部高清国标的颁布无意间把央视高清给搁进去了。
2、为此,央视高清为了弥补“合作伙伴”们的利益,开始考虑“垄断”渠道。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现在大中、国美、苏宁这几个家电连锁巨头所垄断的渠道,比上游的厂商还牛,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控制厂商产品的价格和促销方案。为了使“央视高清合作伙伴”与其他厂商相比在市场上有一些些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中数决定在卖场只把央视高清的信号提供给合作伙伴,而其他厂商依然只能播放高清碟片促销。这对于我国的高清产业、甚至对于央视高清自身是否有利?我个人持否定态度。
3、我不知道央视高清如何在全国各地的苏宁店落地,个人推测(我不想也认为没必要去求证)也许不通过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而直接用锅把卫星传输的央视高清信号接收下来。其实,央视高清如果把三家厂商给的“门槛费”分给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一部分,一起合作来进行频道的营销,这应是一个可取之道。但与苏宁合作之举对央视高清与各地有线运营商的合作又是一个打击,像在上海,东方有线已经准备把光缆拉进卖场。 我不知道苏宁在上海的卖场是否将拒绝东方有线的光缆。
4、我没太闹清这个合作对苏宁有何好处?文中称:“对于苏宁卖场只限于松下、日立、海信三家能播放高清电视节目, 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彩电产品销售,苏宁华北区总裁范志军的解释是:‘作为终端卖场,我们需要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这种增值服务是为高端消费群体而提供的。’他还表示,今后也不排除其他电视厂家也加入进来。而对于高清电视的推广和宣传,苏宁将对所有的彩电企业提供同等的服务。”这是否意味着苏宁认为只有这三家的产品才是“为高端消费群体而提供的”?“其他电视机厂家也加入进来”的前提条件是否是首先成为“央视高清合作伙伴”?
5、说一个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球高清电视机保有量为2860万台,但订购了高清电视服务仅1500万户,有近一半的高清电视机在看标清的节目。我想说明的是高清电视机的普及与高清电视业务并非同步增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因此,高清产业界应该首先做有利于普及高清电视机的工作。
6、说到“央视高清合作伙伴”的操作,我不从民族工业的角度说事(而且海信也已加入其中),其实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家电厂商的营销渠道及能力;给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不必买了高清电视机之后还得另外找网络公司买高清机顶盒、交节目收视费;高清节目制作成本昂贵,而高清电视机厂商将首先挣到钱,所以先让厂商出点血。能够形成这样的思路,而且把这个事情做成,包括把我认为对苏宁未必有利的事情能把协议签下,这些都体现了很好的市场运作能力。但是,我这里写这篇BLOG的目的是希望包括央视高清在内的整个高清产业,多从产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尽量让更多的老百姓体验到高清节目的魅力,而非通过对渠道的垄断只让部分厂商的产品来播放。另外,付费频道的产业运营规则已经基本建立,即各地有线电视接入网运营商作为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提供商,因此应更多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非因高清电视对高清机顶盒和高清电视机有更多的依赖性,就“由点及面”地去打破刚刚形成的产业链规则。
7、当然,央视高清的操作以及中数传媒双CA的操作也许是一脉相承的,目标是直指直播卫星而实现内容与传输渠道的绑定,彻底甩开有线网络。也许这一猜测并不正确或并不完全,但中数如果彻底放弃双CA那么其营销局面肯定远远胜于目前,这一点大家几乎都认同,那么其苦苦坚持给我的理解就是直播卫星的诉求。
但,一旦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对央视收编的中国有线是否有利先不说,对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直播卫星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是否有利?
1、高清数字电视机国标的出台给“央视高清合作伙伴”打了一个“时间差”!(其实个人认为这个标准出台的最佳时间应该是3月15日。)本来,在高清电视机标准没有出台之前,“央视高清合作伙伴”的牌子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清电视机及其频道服务的作用,这样松下、日立、海信也不枉交5000万。但信产部高清国标的颁布无意间把央视高清给搁进去了。
2、为此,央视高清为了弥补“合作伙伴”们的利益,开始考虑“垄断”渠道。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现在大中、国美、苏宁这几个家电连锁巨头所垄断的渠道,比上游的厂商还牛,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控制厂商产品的价格和促销方案。为了使“央视高清合作伙伴”与其他厂商相比在市场上有一些些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中数决定在卖场只把央视高清的信号提供给合作伙伴,而其他厂商依然只能播放高清碟片促销。这对于我国的高清产业、甚至对于央视高清自身是否有利?我个人持否定态度。
3、我不知道央视高清如何在全国各地的苏宁店落地,个人推测(我不想也认为没必要去求证)也许不通过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而直接用锅把卫星传输的央视高清信号接收下来。其实,央视高清如果把三家厂商给的“门槛费”分给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一部分,一起合作来进行频道的营销,这应是一个可取之道。但与苏宁合作之举对央视高清与各地有线运营商的合作又是一个打击,像在上海,东方有线已经准备把光缆拉进卖场。 我不知道苏宁在上海的卖场是否将拒绝东方有线的光缆。
4、我没太闹清这个合作对苏宁有何好处?文中称:“对于苏宁卖场只限于松下、日立、海信三家能播放高清电视节目, 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彩电产品销售,苏宁华北区总裁范志军的解释是:‘作为终端卖场,我们需要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群体,这种增值服务是为高端消费群体而提供的。’他还表示,今后也不排除其他电视厂家也加入进来。而对于高清电视的推广和宣传,苏宁将对所有的彩电企业提供同等的服务。”这是否意味着苏宁认为只有这三家的产品才是“为高端消费群体而提供的”?“其他电视机厂家也加入进来”的前提条件是否是首先成为“央视高清合作伙伴”?
5、说一个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球高清电视机保有量为2860万台,但订购了高清电视服务仅1500万户,有近一半的高清电视机在看标清的节目。我想说明的是高清电视机的普及与高清电视业务并非同步增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因此,高清产业界应该首先做有利于普及高清电视机的工作。
6、说到“央视高清合作伙伴”的操作,我不从民族工业的角度说事(而且海信也已加入其中),其实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家电厂商的营销渠道及能力;给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不必买了高清电视机之后还得另外找网络公司买高清机顶盒、交节目收视费;高清节目制作成本昂贵,而高清电视机厂商将首先挣到钱,所以先让厂商出点血。能够形成这样的思路,而且把这个事情做成,包括把我认为对苏宁未必有利的事情能把协议签下,这些都体现了很好的市场运作能力。但是,我这里写这篇BLOG的目的是希望包括央视高清在内的整个高清产业,多从产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尽量让更多的老百姓体验到高清节目的魅力,而非通过对渠道的垄断只让部分厂商的产品来播放。另外,付费频道的产业运营规则已经基本建立,即各地有线电视接入网运营商作为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提供商,因此应更多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非因高清电视对高清机顶盒和高清电视机有更多的依赖性,就“由点及面”地去打破刚刚形成的产业链规则。
7、当然,央视高清的操作以及中数传媒双CA的操作也许是一脉相承的,目标是直指直播卫星而实现内容与传输渠道的绑定,彻底甩开有线网络。也许这一猜测并不正确或并不完全,但中数如果彻底放弃双CA那么其营销局面肯定远远胜于目前,这一点大家几乎都认同,那么其苦苦坚持给我的理解就是直播卫星的诉求。
但,一旦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对央视收编的中国有线是否有利先不说,对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直播卫星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是否有利?
从“合作伙伴”走到绑定苏宁,某种意义上来说央视高清也是既已走出第一步,就不得不走下一步,围棋上这个叫“气合”。但这也许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希望不要越走越远,下一步再传出大中、国美也被搞定的消息。而且,这种对渠道的垄断式控制,是否就对得起合作伙伴的5000万?希望多想想其他更好的辙。
写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是希望刚刚起步的高清产业有一个更好的产业环境。希望包括央视高清、文广新视觉及几个月后将开播的高清电影频道都卖得好!
【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人所在的《广播电视信息》的观点。
前一篇:到底买什么电视才算高清?
后一篇:整合,又闻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