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900万?(之二)

(2006-03-04 02:18:07)
分类: 数字电视&IPTV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900万?(之二)
——兼探讨《IPTV血路漫漫(二)》一文

(续前http://blog.sina.com.cn/u/4890ec0a01000258

 

例如现在呼声最高的“青岛模式”。坦白而言,在我接触到的各个领域的人,无论是电信的,还是广电系统自身的,乃至一些上下游的内容开发商、歌华有线这样也做着类似工作的,都对广电明确表扬和鼓励各地学习的“青岛模式”抱以“打趣式的笑”,简而言之,青岛模式有了排场,却没有市场。完成政治任务的作用远大于完成经济任务的可能。

上次去青岛的时候,我也就“青岛模式”的业务,问了问当地人,结果回答还是比较出乎意料的——有的小区只是20元每月,还送机顶盒。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普通用户加8块钱就可以看到数字电视了(原本有线电视是12元月),但即便如此,数字电视先入主中高档小区的意图并没有得到落实,而是在一些普通居民区比较多——因为高档小区往往拥有了更多频道的卫星电视。虽然卫星电视也受到限制,但是对于香港、台湾乃至海外电视台的需求,使法律擦边球的“拓展型”卫星业务大行其道。

  对整体转换、对“青岛模式”的评论,我本来不想挑文中关于青岛的数字电视资费的低级错误——青岛是每户加10元——因为,2块钱的出入根本不影响作者要阐述的观点。但是,作者仅凭“打趣式的笑”及“上次去青岛”“问了问当地人”这样的调查,就可以得出“简而言之,青岛模式有了排场,却没有市场。完成政治任务的作用远大于完成经济任务的可能。”的结论,这就是作者强调的所谓的“准确性”?要弄准确,最起码资费方面可以Google一下,2秒钟的功课都不愿意做的文章,我不知道还浪费那么多中国文字做什么?

  又及,对于以“青岛模式”为典型的整体转换操作,我本人也经历了置疑→将信将疑→赞同→强烈支持的过程,这中间的想法有时间我会专门写上一篇。

    跑题了,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在辩论。呵呵。

    本篇的题目是: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是多少?

  我们去年报告对此的预测是900万。前天与大唐电信的一个哥们吃饭,他对这个预测怀疑说,05年的增长率超过300%,06年的增长率就仅仅100%了?这相差太悬殊了吧?我的解释是这样:整体转换是数字电视用户增长的主要方式,2005年整体转换较快的几乎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2006年在增长率方面可能会放缓。

  非常想听听大家对2006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的预测!

  目前,我正在撰写《2005-2006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将于3月下旬的CCBN期间发布,待时间地点确认后一定在我的BLOG中通知,欢迎大家前往捧场,也非常欢迎雍忠玮先生参加并指正。

  说句实话,写此文还有一个私心,希望能够多听听大家对2006年的数字预测与分析,目前我正在综合05年的各项发展因素,正在考虑是否对去年的预测进行调整或者如何调整。

  最后,要向雍忠玮先生道歉,我主要是对于一些媒体的一些文章的一些写法不满,在对数字电视及整体转换操作并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些评论、一些说法、一些“打趣式的笑”。今天只不过恰好看到了雍先生的文章,就作为靶子了,实在抱歉。《计算机世界》的信产部背景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一些文字的表述,对于广电的了解也很难更加深入。我也一样,虽然一直要求自己能够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但肯定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十几年形成的广电情结。

  我希望强调的是:媒体的基本职责是呈现客观,专业媒体的职责是推动行业的发展。为此,请大家不要就此文再炒作出什么广电与信产媒体争论之类的新闻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