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学子安知洪皓之志哉?
(2018-05-05 15:28:13)| 分类: 时评 |
菁菁学子安知洪皓之志哉?
李钟琴
北京大学林校长在北大120周年校庆大会上讲出了一个人们闻所未闻的“鸿浩志”,娱乐了无数人,说激起网络狂欢也不为过。大凡初中毕业生,都知道有个“鸿鹄志”。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陈涉世家》,陈胜曾对与他一起耕地的农民朋友长叹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对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们来说,简直是无人不知。当然,对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不知道“鸿鹄志”倒也情有可原。而林校长是中国顶尖学府的校长,念了白字,理所当然会成为天下笑柄。
眼看隆重的“百廿校庆”被校长的“鸿浩志”演砸,有人急在眉头,计上心头,扯出了一个“洪皓志”来为林校长解围。道是“鸿鹄志与洪皓志根本是两种志”,“鸿鹄志是造反的志”;“洪皓志是爱国之志!是不屈之节!是志不忘君!”而且还振振有辞地质问:“到底是北大校长没文化,还是某些躲在键盘后的人没文化?”并告诫天下网友:“不要卖弄你贫瘠的学识去嘲笑一个比你段位高得多得多的人,否则很容易被打脸。”(见海鸥先森《北大120周年校庆,炸出了多少文盲》一文)
可惜,“洪皓志”这个词,你在古今中外的任何词典上都是查不到的!
我知道宋代有个人叫洪皓,拙著《细说宋高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曾写到此人。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洪皓传》,“洪皓,字光弼,番易人。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这么说来,所谓“洪皓志”,应该指“经略四方之志”。北宋被金国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渡江建立南宋,然后千方百计与金国议和,任命洪皓为“大金通问使”,负责与金国联络议和事宜。洪皓到金国后,被金人滞留十五年始得逃归南宋。宋高宗称赞道:“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洪皓后因得罪秦桧,被发配袁州,至南雄州卒,享年六十八。
洪皓身在敌营十五年,力辞金人授予的种种官职,念念不忘宋朝。虽然洪皓颇有可称道之处,但毕竟在历史长河中寂寂无名,若非刻意去翻故纸堆索检求证,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洪皓其人。而所谓的“洪皓志”,更是有人在林校长读错字后编造出来的“志”,历史典故中从来没有这么个“志”。让学生们“立洪皓志”,莫非是想让大学生们学习洪皓出国留居十五年不忘故国的精神、长期打入美国等西方国家?
好在林校长讲话全文今天已经公开发表,文中写的就是“鸿鹄志”,而不是为了文过饰非而硬改成什么“洪皓志”。这打了谁的脸?
还有人考证说,“鹄”有五个读音: 1、《吕氏春秋·注》鹄读如浩(hào); 2、《集韵》《正韵》音(gù); 3、《正字通》读(gào)。 4、《唐韵》读(hè)。 5、《新华字典》读(hú)。 结论是:北大校长念的是古音,没念错。
论者特意说“鹄”只在《新华字典》里读(hú),其他读音都是引自古籍,似乎读(hú)最不正统。且不说校长在大会上是不是可以读“古音”,即使读“古音”,“鸿鹄”也不能读成“鸿浩”。据《汉语大字典》(第七册,4635页),鹄,读[hú],有多种含义:1,鸿鹄,又名黄鹄,即天鹅。2,治理象牙。3,通“浩”,大。4,古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附近。5,姓。
鹄另外还有两个读音:一是读[gǔ],箭靶的中心。二是读[hè],同“鹤”。
《吕氏春秋·下贤》:“鹄乎其羞用智虑也。”高诱注曰:“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大也。”可知,此处的“鹄”通“浩”,大的意思。与鸿鹄之“鹄”是两码事。
偶读白字犹可恕,文过饰非才可耻!
林校长在讲话中,还念出了“菁菁学子”一词,
林校长在讲话中念出了“菁菁学子”一词,有网友认为应为“莘莘学子”之误。“菁菁”出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形容草木茂盛。百度汉语收录“菁菁学子”,解释说:“菁菁学子的意思是众多学生的意思,同莘莘学子。”由植物茂盛引申为“众多”,也不离大谱,貌似可以接受。
但是,我是不会使用“菁菁学子”这个词的。百度汉语和百度百科的解释,并没有这个词的出处。查大陆编纂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4月版)和台湾编纂的《中文大辞典》(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1982年版),都没有收录“菁菁学子”。此词虽然讲得通,但查不到出处,有今人自造词之嫌。
当然了,语言就是个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合理合法了。我相信,不仅“菁菁学子”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洪皓志”、“鸿浩志”、“宏浩志”、“红浩志”也会为人们津津乐道。恐怕网友们写网文,都会故意将“鸿鹄志”写成“鸿浩志”、“洪皓志”,据说已有商家制造出印有“鸿浩志”的文化衫。鸿鹄安知鸿浩之志哉?菁菁学子安知洪皓之志哉?呵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