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盗之法——读通鉴札记之六十五
(2015-11-12 11:58:57)分类: 读通鉴札记 |
治盗之法
——读通鉴札记之六十五
李钟琴
人虽非圣贤,而亦非禽兽,若非逼不得已,其孰愿为盗耶?建武十五年之度田事件,乃至“郡国群盗处处并起,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时陇蜀已平定数年,天下承平日久,多地人民竟尔揭竿而起,实光武开国以来之最严重事件也。究其祸端,实乃各地官吏借度田之名侵刻百姓有以致之也。
历来朝廷治盗之法,无非或剿或抚,或剿抚并用。观光武治盗之法,剿抚并用,不数月而群盗溃散,人民安居乐业,亦可见光武深谙人性、计谋高超也。
大道至简。光武治盗之法有二,其一曰“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盖群盗皆乌合之众,此诏一出,则众人必然相疑:纵我不为卖友求荣之事,岂知他人不生此念哉?于是诸盗首轻则互相提防、离心离德;重则黄雀伺蝉,自相残杀。其祸起萧墙,乱自内生,指日可待矣。而此反间法,光武于平定张步、苏茂之时亦曾用之。时张步、苏茂虽屡败,而余众尚十余万,光武乃遣使者告步、茂曰:“能相斩降者,封为列侯。”张步乃先下手为强,斩苏茂而降,光武亦不食言,封步为安丘侯。噫嘻!光武离间敌酋之法,公开宣布,咸使闻知,居高临下,以静待变,谈笑间强敌内讧,作鸟兽散,非光武何能至此也!
其二曰:“吏虽逗留回避者,皆勿问,听以擒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又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盖盗之初起,其势必盛,郡守猝不及防,一战即溃者,弃城而逃者,每每难免;围剿不力者,追讨无获者,比比皆是。若以此罪之,则不唯民不聊生,官亦不聊生矣。为脱罪免责计,郡县官吏必隐匿贼情,不敢如实上报,以至盗贼坐大,川壅而溃,国君纵如梦方醒,亦于事无补矣。故光武不罪畏怯失机之官吏,唯蔽匿者乃罪之,听以擒讨为效,以捕贼多少为优劣。于是官吏竞相追捕,盗贼或降或散矣。光武乃徙贼之魁帅于他郡,赐以田宅,使安生业,“自是牛马放牧不收,邑门不闭”。光武治盗,举重若轻,真大手笔也。
由光武之治盗,忽思及当代之安全责任事故等级制度,曰死十人以上为重大事故,死三十人以上为特别重大事故,等级不同,对责任者惩办亦有差。藉媒体官办、言论一律之便利,各级官吏为保来之不易之乌纱,乃封锁信息,隐报瞒报,或以重金与死者家人私了,无所不用其极矣。使光武地下闻知,固难免为其所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