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经浩如烟海并不说明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批判(七)

(2013-02-26 14:05:1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

佛经浩如烟海并不说明博大精深

——儒释道文化批判(七)

李钟琴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巨。我认为,佛教作为一种人生观,自有其价值和意义,部分人信奉也无妨。但是,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宗教,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亦不容轻视。

然而在准备撰此文时,我却每每陷入彷徨。因为要批评它,首先要全面了解它。我能够全面了解佛教学说吗?我不得不承认,我做不到。

与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不同,佛教经典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后翻译了20年,共译佛经74部,1335卷。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到唐开元年间,中土已有佛经1076部,5048卷。明朝有《南藏》6331卷、北藏6361卷、武林版6771卷。试问,如此多的所谓经典,谁能看得过来?

佛陀圆寂后,印度佛教便分为“上座部”、“大众部”两派,之后又再次分裂,是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大乘。中国佛教又分为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各自的义理主张和卷帙浩繁的经典。

经典多,门派多,并不代表这门学术博大精深,它们也可以是歧义纷呈,也可以是杂乱无章,也可以是废话连篇,也可以是故弄玄虚。

对于繁琐的教义、仪规,其实不用我来批评,佛教各门派早就互相批评、互相辩难了,否则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门派和佛经。比如你若认为可以不读佛经,人家会告诉你,佛经是“佛教三宝”之一,“佛经不可不读”;而你若主张必须读经,人家又会引用释迦牟尼的话来证明佛经并不重要:“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附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像这类绕口令一样的名言在佛教经典里比比皆是,不信不把你绕晕。

甚至那些著名的偈语,也不过是在扯淡。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虽然用了五言诗的形式,但既不讲平仄,也不押韵,中间两句重复,最后一句是废话,可见译者古文底子太差。四句话表达的其实只有一个意思:“一切皆空。”古人知识有限,竟不知泡、露、电也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并不虚幻。再说,既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空的,那么佛法岂不也是空?既然一切皆空,对佛法何必执着?佛祖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岂非贪嗔痴念?

再如佛教禅宗那个著名的衣钵争夺公案,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即后来的所谓禅宗六祖)的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显然比神秀看得更空,于是弘忍深夜将袈裟传与惠能,立其为接班人。为了防止神秀手下伤害慧能,弘忍让慧能带着袈裟连夜逃走。空门之中,居然为了怕人夺位连夜潜逃,仿佛是俗世常见的宫廷斗争,这本身就是个笑话。如果说神秀的偈语还有加强个人修养的意思,那惠能的“本来无一物”则纯是扯淡。“本来无一物”,那象征禅宗掌门人身份的袈裟又是什么?既然一切皆空,慧能连夜潜逃跑到南方创立禅宗南宗又有什么意义?

佛经之所以数量如此庞杂,我看不排除有故意复杂化、神圣化的目的,可以令学习者望洋兴叹,令无知者感到高深莫测。不必说佛教信众,就是所谓“法师”,有谁通读过所有佛经?

尽管佛教门派众多,各说各有理,但有些基本教义是各派都认同的,如四谛、三世、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万物皆空,等等。数不清的经典,论述的无非是这些屈指可数的观点;“博大精深”的背后,其实就那么几句老生常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