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文化批判(四)
(2013-01-28 15:47:24)分类: 杂文 |
儒释道文化批判(四)
李钟琴
四,孝文化是破坏父子亲情的元凶
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有老人因子女不孝顺而将子女告上法庭的报道,法庭一般都会判老人胜诉,其“不孝子女”往往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而在我看来,这类人伦悲剧的大部分责任,实应由老人来负。
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发自天性的、自然而然的、平等真诚的亲情关系。而孝顺,就打破了这种亲情,变成了一种尊卑关系、报恩关系,这是对亲情的戕害。欧美诸国没有至高无上的“孝文化”,也没见人家都成了“禽兽之邦”;中国弘扬了两千多年的孝文化,却常常发生人伦悲剧。
君可以无端将臣赐死,臣死之前还得山呼“谢主隆恩”;孝文化赋予父母可以随便打骂孩子的权力,子女必须对父辈百依百顺,否则就是“不孝顺”。贾宝玉一听到贾政叫他去,头上就“好似打了个焦雷”。这样的孝文化,如何能培养出真正的父子亲情和人间真情?儒家大力宣传的“二十四孝”中,那个为了母亲而活埋自己儿子的郭巨,竟成了孝的典型,亦可见孝文化的狰狞面目。
在孝文化的毒害下,中国的父母都不会做父母,他们自恃对孩子有“恩”,对孩子颐指气使,在儿子面前都做出一副“严父”状。儿子对父亲,有畏,有敬,唯独没有爱,没有亲情。
小孩子降生到一个家庭中时,都如一张白纸,都单纯可爱,都是“赤子”。父母如果对子女有爱,教育得法,子女断不会在父母年迈之时弃之不管。
再说了,片面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恩情”,而对孩子带给父母的天伦之乐只字不提,这是一种不对等的感情。不对等的感情,必然使父子之间的感情的天平出现偏差。即使父母对孩子有恩,也不该这样大讲特讲,更不必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如果某甲对某乙有恩,而某甲天天对某乙说:“我对你有恩,你要孝顺我!”试问,某甲是不是很讨厌?某乙对某甲还会感恩戴德吗?由孝文化也可看出,儒家对人性的认识实在太浅薄了。似是而非的主张,往往会得到南辕北辙的结果,也即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言:“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