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论才——读通鉴札记之四十一
(2009-05-06 09:35: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通鉴札记 |
汉武论才
——读通鉴札记之四十一
李钟琴
汉武帝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作爱才状。然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有细过,辄按诛之,无所宽贷。此亦独裁者之通性也。无论高官重臣,抑或奴才亲信;无论功勋盖世,抑或忠心鉴日,若一语不慎,或一事不谐,率皆招至亡身灭族之祸。周氏所谓“晚节不保一笔勾销”者,实寓伴君如伴虎之深意也。
汲黯谏武帝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武帝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汲黯无言以对,乃曰:“臣虽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犹以为非。”汲黯虽心以为非而不能以言屈之者,盖武帝之歪理邪说,亦颇能惑人也。
人之有才也,如影随其形也。除非痴呆疯癫,人人皆有其才。故俗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武帝目中之才者,奴才也;武帝之人才观,乃独裁者之人才观也。才者,固为有用之器也,而必先自用而后为人用也。人之才,可为他人所用,亦可不为他人所用也;可为君王所用,亦可不为君王所用也。方外多高人,诸侯不得与为友;林间有隐士,天子不得使之臣。武王尚容首阳之二子,光武亦有富春之逸民,又何怪焉!而暴君之视才也,为其用者为人才,不为其用者为无才。故武帝曰:“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有才而不为所用,视之为无才可矣,竟言“不杀何施”,无乃太过乎?无才而竟成致死之由,将使天下之人何所措手足耶?
而汉武之歪理,竟得后世独裁者之认同焉。明太祖之《大诰》云:“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归隐乃“不为君用”,斧钺侍候;出家为“自外其教”,刀锯随之。及至文革,欲求运动过关,人人必须表态,既沉默之自由亦荡然无存矣,又何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