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不起推敲的劝学故事
(2008-07-12 21:53: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 |
经不起推敲的劝学故事
李钟琴
鲁迅先生有段入骨三分的名言:“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依我看,这“瞒和骗”,不仅仅局限于文艺,更深更重的“瞒和骗的大泽”,当属教育。
从小孩子入学之日起,老师和家长便不厌其烦地给孩子灌输那几个老掉牙的劝学故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分明是“瞒和骗”的教育,居然瞒了两千年,骗了无数人。下面我们就来推敲一下这几个著名的劝学故事。
先说“凿壁偷光”。此典出自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西汉时人,后官至丞相。一般来说,谁若做了大官,总会有无耻的帮闲文人主动去溜须拍马,替官人编造些嘉言懿行以哗众取宠。匡衡年少时家境贫寒、学而不厌,这都可能是真的,否则,一介贫寒子弟,若不是通过勤奋读书而学有所成,也不会跻身于上层社会。说匡衡勤学,这没问题,但说他因家贫无烛,便去凿邻居的墙壁以偷光,这谎就未免扯得大了些。
我断定匡衡“凿壁偷光”是谎言,其实也没有史料作为证据,只是根据常理来判断之。试想,西汉时期的民居以平房为主,应该是每家每户独门独院,岂有建房时两家共用一墙的道理?即便为了节省建筑材料,匡衡家的房子借助于邻居家的一面墙而建,又岂能随便在人家的墙上凿个大洞?难道邻居就发现不了?须知,西汉时没有电灯,用的是油灯和蜡烛,其光本就微弱,如果仅在墙上凿一个邻居很难发现的小洞,那点光又怎能用来读书?如果凿一大洞,恐怕再有修养的邻居也无法容忍。因为这已经不是偷点光的问题,已经严重侵犯了邻居的财产权和隐私权,匡衡可能要因为涉嫌偷窥、破坏邻居住宅而受到起诉。
现在的楼房,邻居都存在共用一面墙的情况。那些对“凿壁偷光”津津乐道的教师和家长,敢不敢在与邻居共用的那面墙上凿个洞试试?
再说“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实际上是由两个典故组成,“囊萤”又称“车胤囊萤”,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因为要在夜间苦读,竟发明了逮一些萤火虫装到用白帛布做成的袋子里,用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此事到底可行与否,吾存疑焉。如果此事可行,那么,贫寒人家为什么不广为采用这个最节能最环保的照明方法?萤火虫的光本就微弱,将其装到布袋子里,又能透出多少光来?反正我很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认为,有功夫去逮数十个萤火虫,不如去拾点柴火用来照明。建议至今对此故事津津乐道的劝学者们亲自“囊萤”实验一下,看一晚上能逮多少萤火虫,看将萤火虫装到布囊中能否用来读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映雪”,又称“孙康映雪”,典出《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孙康和车胤都是晋朝人,后都在朝中做了大官,所以才有此光辉事迹。孙康在雪地里读书,这倒是有可能的。不过,雪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光线。在夜间,雪光反射的实际上是月光(当然,月球本身也不发光,它反射的是阳光),如果没有月光,再多的雪也不能用来照明。所以说,“孙康映雪”,实际上是“孙康映月”。由此一例,亦可见古人科学知识之贫乏。话说回来,即使雪光可以勉强照见书本上的字迹,也不应该提倡在这样的光线下读书。古人一直没有发明出校正视力的眼镜来(眼镜在明朝才由西方的商人传入中国),估计常用雪光看书的孙康是个近视眼,大概只好一辈子受因苦读而落下的近视之苦。
最后再说说“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也是由两个典故组成。“悬梁”,指的是“孙敬悬梁”,望文生义,会误以为孙敬同学悬梁自尽,其实是孙敬同学为了打起精神读书,而将自己的头用绳子吊在屋梁上。此典出自《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估计孙敬是将头发用绳子系住后拴在屋梁上的,如果拴住脖子,那可真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弄不好会一下子窒息——挂了。“刺股”说的是苏秦锥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股,指大腿。苏秦先生读书读困了,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一针见血,疼痛之下,便精神了,可以坚持再读一页书。可怜苏秦同学的大腿,能经得起几夜锥刺?
对于“悬梁刺股”,我倒并非怀疑其真实性,只是想质问一句:人在昏昏欲睡之时,还谈得上学习效果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快乐的事情。人只有在感兴趣前提下,主动、快乐地学习,才会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如果只是为学而学,死记硬背,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应付一下考试,但这种记忆绝不会持久。人在困乏已极的情况下,通过“悬梁刺股”的方式来学习,实是自欺欺人而已。
可悲的是,就这么几个经不住推敲的荒唐故事,居然“骗了无涯过客”,至今仍在骗人。也许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故事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使这几个故事有问题,但故事中所宣扬的勤学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我要说:榜样和典型,必须要真实。“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如果失“真”,“善”是伪善,“美”是假美,善与美便成了恶与丑。打着崇高的旗号进行瞒和骗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痼疾;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更是中国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