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祸史话之14 |
分类: 文祸史话 |
——隋唐五代文祸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了中国。仅仅22年后,长白山等地便爆发了农民起义,经过七年战乱,李渊父子灭掉隋炀帝,建立唐朝。
唐朝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吸收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稳定、繁荣的政策。在宗教、文化方面,唐朝统治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采取保护政策,其他的宗教、学说也未受到排斥,为文人们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我国的古代文学至此时得到全面繁荣。但是,虽说唐代统治者的思想、文艺政策比较宽松,但只要专制制度存在,文字之祸也就不会绝迹。唐代的文祸,主要是诗祸,这与唐代文人以诗为尚是分不开的。
时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更迭频繁,五十余年出现了五个朝代,还陆续出现十个独立的小王国,可谓你未唱罢我登场。这一时期,文祸也不多见。
隋代文祸
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杨坚感于南北朝时期的浮艳文风,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这一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上文表,杨坚见其文表词语华艳,竟下令将司马幼之抓进监狱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鐕仰坟集,弃绝华绮。”
文表写得华丽一些,虽不值得提倡,但罪不至于入狱。杨坚此举,未免太过!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杨坚下令:禁止私藏纬、谶图书!谶纬之学经司马炎、拓跋宏等打击后再临厄运。杨广即位后,在查禁谶纬方面继承父志,派出大批特务搜寻私藏谶纬书籍的人,一旦抓到私藏者,立即将其投入监狱,甚至处死。对于谶纬图书,则必焚之而后快。经过杨广及其爪牙的孜孜努力,终于将谶纬图书毁之殆尽。唐初魏征奉命搜集隋代遗书,找来找去,只发现了十三部谶纬图书。谶纬之学从此一蹶不振。
杨坚还下诏书严禁私撰国史。诏云:“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所谓国史,即隋朝的历史。杨坚不知做过多少亏心事,所以他害怕人们记录下来,并严禁文人们评论自己。
杨坚死后,其子杨广(569—618)即位,是为炀帝。此人为营建东都洛阳,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天下苦不堪言。他虽生性残暴,却又爱附庸风雅,常吟诗作赋以显斯文,并爱拿自己的诗去和一些著名诗人比,于是竟有几个诗人因作诗作得比他好而被杀害。薛道衡就是其中之一。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刺史。薛道衡有一首很有名的诗,题为《昔昔盐》: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珠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杨广读此诗后,非常嫉妒。他不怪自己写不出来,却恨薛道衡才华胜己,此时杀心已生。
公元609年,年已七十的薛道衡上表请求退休,但杨遭到杨广拒绝,非要让他做秘书监。薛道衡被召至后,写了篇《高祖文皇帝颂》,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粤若高祖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龙颜日角之奇,玉理连珠之异,著在图录,彰乎仪表。……戴日戴斗,太平太蒙,礼教周被,书规大同。复禹之迹,成舜之功……”肉麻地将隋文帝杨坚吹捧了一通。杨广看了,满脸不高兴,对侍臣说:“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鱼藻》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的题目,“言万物失其性”,“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人们便认为《鱼藻》的作者借歌颂周幽王的祖先周武王来讽刺周幽王的荒淫无道。隋炀帝对自己的荒淫无道是心中有数的,所以他一见薛道衡赞颂其父杨坚,便立刻想到了“《鱼藻》之义”。
隋炀帝准备向薛道衡开刀了,而薛道衡却还蒙在鼓里。司隶刺史房彦谦素与道衡不错,得知炀帝要杀道衡,便偷偷跑去劝薛道衡谢绝宾客,平时不要随便发表言论。而薛道衡却没有在意。不久,有一项新的法令,朝臣们讨论来讨论去,久不能决。薛道衡便悄悄对同僚说:“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这个同僚便将薛道衡的话告诉了杨广。杨广闻之大怒,质问薛道衡道:“汝忆高颎耶?”
高颎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文帝时执掌朝政。隋开皇九年(589)年初,高颎率军灭陈,因事得罪了晋王杨广。当时,隋军攻入陈都建康,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等人仓促之下躲到井里,结果被隋军活捉。张贵妃即张丽华,是个闻名遐迩的绝代佳人,杨广早就垂涎三尺。听说高颎活捉了张丽华,杨广便派人去令高颎不要杀张丽华,想将美人据为己有。高颎怕杨广沉迷女色,就说:“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乃斩张丽华于青溪。杨广闻讯,怒形于色,道:“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意思将来一定要报复高颎。杨广即位后,高颎不满杨广的胡作非为,私下议论朝政,说了几句“殷鉴不远,安可复尔”、“近来朝廷殊无纲纪”、“长城之役,幸非急务”之类批评杨广的话,杨广新账旧账一起算,遂以他诽谤朝政为由将高颎处死。
薛道衡怀念高颎,终于使杨广找到了借口,遂将薛道衡逮进了监狱。
至此时,薛道衡还以不为意,认为这算不了什么大罪,不久即当出狱,因此他让家人备下菜肴以待宾客。不料炀帝一道圣旨传到狱中:即刻令薛道衡自尽!薛道衡仍不相信杨广真的要杀他,犹豫未绝。狱官重奏,炀帝再下旨,活活地将这个七十老翁缢死了。薛道衡的妻子、子女也被流放到且末(今属新疆)。
杨广杀掉薛道衡后,找出薛道衡的名作《昔昔盐》来,得意地吟诵着,当读到“空梁落燕泥”一句时,冷笑道:“薛道衡啊薛道衡,如今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名句吗?”
无独有偶,还有个叫王胄的诗人,也是因诗写得好而枉送了性命。某日,杨广与群臣分别作《燕歌行》,写成后互相比较,看谁写得最好。群臣都说自己的《燕歌行》比不上炀帝的《燕歌行》,唯独王胄的诗“不下帝”,炀帝恼羞成怒,将王胄抓起来砍了头。王胄死后,炀帝念着王胄《燕歌行》里的佳句“庭草无人随意绿”,说:“庭草无人随意绿,能复道耶?”
历来的文字狱都是专制统治者借口文人们的诗赋文章里有讥讪字句而大肆淫威。而至隋炀帝,文人们却仅仅因为诗赋写得好而祸至杀身,真是既可笑又可叹!杨广制造的文字狱虽不多,却在文字狱史上写下了极有特色的一笔。
薛道衡死后,江都宫督役官张衡对礼部尚书杨玄感说:“薛道衡真为枉死。”杨广听说后,大怒,当即要将张衡下狱处死,幸亏诸臣劝解,炀帝这才消了气,仍将他削职为民,放还田里。不久,张衡之妾上告张衡在家“谤讪朝政”,杨广遂派人前去杀害了他。